說到日語的發音,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動漫裡經常出現的名臺詞,看多了好像也能說上一兩句;
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上海、浙江等地區的方言,聽起來和日語很像;
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日語五十音,似乎學會了五十音,就能掌握日語發音。
總的來說,日語的發音在大部分中國人眼裡以容易著稱:音少,聲調簡單,真可謂是小菜一碟。
但是對於日語初學者來說,我們經常會遇到這幾個發音問題:
1、讀假名不標準
全國各地的方言發音特點各不相同,導致各地同學的發音習慣也不相同。
可能你無論如何努力也發不出某些音,比如讀“お”的時候就是會讀成“歐”、讀“え”的時候就是會讀成“A”;
可能你整體的日語發音帶有某種“特殊”的味道,明明說的是日語,別人一聽就知道你是哪個省份的人,一股子“大盤雞”“熱乾麵”“臭豆腐”“螺螄粉”的味道。
還有可能會你無法區分其中部分近似發音,比如“N”“L”不分的同學怎麼都讀不順“おとなになる”這句話。
大家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要苦惱,因為不只有你一個人這樣,很多同學都這樣。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要想著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年累月養成的習慣。你可以多練習自己的普通話,然後模仿老師、日本NHK新聞等發音進行練習,練習多了,自然就能夠找到其中的細微差別,等你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自然會出現“量變”的那一刻。
2、學不會音調
清音、濁音、拗音在發音裡算是比較簡單的成分了,而促音、長音是具有節奏性的,撥音需要和前面的假名進行拼讀。因此,促音、長音、撥音會稍微加大難度。
再加上每個單詞具有音調,涉及到音調需要注意哪些假名重讀,後面跟著助詞的話,助詞是否重讀。音調的規律理解起來並不難,但是同學們真正讀單詞、讀課文時,就不會注意那麼多了。
在教學中,老師不會在發音階段安排太多的課時。大家也不要太焦慮。發音不是短短的幾節課就能學會,只要你重視它們,把規律記住,堅持練習它們,多在老師面前讀一讀,相信伴隨著後續學習的進行,一定可以掌握的。
3、質疑老師或者自己
有些同學在日本相關影視片段中聽到的日語和在課堂上聽到老師的發音,感覺不同,因而對老師產生了懷疑。最終自己不認可老師,對日語課也逐漸不那麼重視。
一方面,可能是學生的聽力還沒有適應日語發音特徵,比如會把“そっか”聽成“搜嘎”,會把“ありがとう”聽成“阿里嘎多”,在初學階段我們常常難以用耳朵辨別一些發音,也會聽錯某些發音。
另一方面,日語發音不是幾節課就能說清楚的,在初學階段,老師為了讓學生儘可能聽懂,說日語時語速會有意識地放慢,聲音會有意識變大,重音會有意識加重,聽起來和日本人的正常發音就存在一些出入。當學生日語能力提升之後,老師的語速也會加快,這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
語言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發音這件事情,得靠大家慢慢積累、糾正。急於求成、鑽牛角尖的同學往往學不好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之後,先接受自己的錯誤,以平和的心態慢慢積累、體會,由量變達到質變。相信大家都可以說出一口地道的“東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