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談》關注了湖南省新田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最佳化提質工作。在該縣,農村教學點由104個最佳化整合為24個,80個教學點改成幼兒園或留守兒童之家。對“麻雀學校”撤還是留,困擾著不少鄉村教育管理者。
“麻雀學校”說到底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當下,一些鄉村學校由於條件差、辦學質量低,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辦學規模逐漸萎縮。有的鄉村學校從高峰時期的上千名學生,減少到如今只有幾名學生。
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失衡,讓不少人都渴望“更上一層樓”。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為了讓這盞“希望之燈”撥得更亮、照得更遠,不少家庭都竭盡全力。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到鎮上、縣裡乃至市裡讀書,成為農村家長的理性選擇。
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過去一些地方實施的“撤點並校”既有助於整合教育資源、提升辦學質量,也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如孩子們上學路途變遠存在安全問題、家長陪讀教育成本上升導致輟學現象加劇、寄宿制損傷親情互動……對鄉村學校進行最佳化,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一校一策”,不能單一、片面地以學生人數作為衡量標準。
為了一個孩子作出“不暫停辦學”的決定,見證了教育部門“一個都不能少”的善良與擔當。最佳化整合“麻雀學校”,不僅要考慮“麻雀學校”所在村莊,也要兼顧附近村莊的教育訴求。生源少了可以停辦,生源增加了已停辦的教學點可以恢復。只有深入瞭解實際情況,充分聽取當地老百姓的意見建議,決策才會更有底氣。
一個教學點就是一堆火,一個老師就是一盞燈。鄉村學校猶如一個社會聯結的紐帶,不僅能夠維繫鄉村道德秩序,也能夠傳播文明光源、豐盈精神家園,讓老百姓心裡更加安寧踏實、更有希望和奔頭。“麻雀學校”哪怕規模很小、學生很少,也依然在當地老百姓心中埋下了文明教化的火種,成為照亮和溫暖鄉村的“庠序燈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