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給母校捐贈,宋朝就有

文|張迪

“艾瑞深校友會網”近日公佈《2021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名100強》,清華大學以47.2億元名列榜首,北京大學以41.97億元排名第二。在這份榜單上,有9所大學的校友捐贈超過10億元。

有評論說,功成名就的畢業生回饋母校,以前是劍橋、哈佛、麻省理工等國外名校的傳統,如今成了國內高校的流行風,值得慶賀。但我們翻開歷史會發現,宋朝的學子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南宋後期,太學甚至還形成了一個定例:成就越大的學生,對母校的捐贈就得越多。

達官顯貴級別不同,捐贈禮也不同

南宋關於太學學子捐贈,具體定例是這樣的:“太學先達歸齋,各有光齋之禮……宰執則送金飯碗一隻,狀元則送鍍金魁星杯盤一副。帥漕新除,各齋十八界二百千、酒十樽。”

校友給母校捐贈,宋朝就有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那些早年在太學讀書的達官顯貴重返母校,都會給他們原先的“班級”捐錢捐物。如果是宰相、副相、樞密使之類的朝廷大員,每人會捐一隻金飯碗;如果是新科狀元,要捐一套鍍金的魁星杯盤;如果剛剛被任命為安撫使、轉運使、常平使、提刑等高階地方官,則要捐給本班第十八界會子200貫,再加上10桶酒。

所謂“第十八界會子”,指的是南宋朝廷發行的第十八套紙幣,大約在公元1250年前後流通於江浙地區。南宋紙幣最初堅挺,後來貶值,面值200貫的“第十八界會子”只能兌換銅錢50貫,如果購買稻米,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4萬元。

官員合法收入有限,捐贈不多不是小氣

在南宋,安撫使管軍,轉運使管錢,常平使負責茶鹽專賣,提刑負責審理刑獄,這些官職的實權都相當於省級首長,從太學畢業的學生能混到這四頂烏紗帽裡的任何一頂,都算得上功成名就。可是,他們卻只捐給母校幾萬元(不算額外捐贈的那10桶酒),而不是幾百萬、幾千萬、幾個億,是不是太小氣了呢?

我們不妨作出縱向的對比分析。首先,現在的學生出路很廣,既可以從政,也可以經商,還可以去搞科研,從任何一所名校的畢業生中冒出來個億萬富翁,應該不難。而宋朝太學本來就是為了培養和儲備行政人才而設立的,太學生的主要出路就是當官,而當官的合法收入只有俸祿和朝廷賞賜。如果要求一個太學生為母校捐贈很多很多錢,那隻能逼著他去當鉅貪了。

校友給母校捐贈,宋朝就有

其次,宋朝太學是純粹官辦的小型文科院校,佔地面積小得可憐,在校人數少得可憐,老師只教儒家經典,學生只攻儒家經典,有吃有住有書有紙筆足矣,朝廷每年撥付的經費都花不完,並不需要校友傾囊相助。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並不需要校友出錢,那麼宋朝太學為什麼還要接受捐贈呢?目的其實很單純:為了激勵在校學生,為了讓太學各班級展開競爭。相信細心的朋友看得出來,那些從太學走出來的達官顯貴做捐贈時,並不是捐給學校,而是捐給班級。在南宋後期,太學總共分為20個齋,也就是20個班級。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名字,包括“正心齋”“誠意齋”“循理齋”“養正齋”“持志齋”“守約齋”“習是齋”“果行齋”……無論哪個齋出了狀元,出了高官,出了大學問家,都只給自己所在的齋捐贈。

剛入學的太學生想知道哪個齋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多,只要數數哪個齋獲贈的東西更多就行了。比如說,“存心齋”供著兩隻金飯碗,說明此齋曾經培養出兩個宰相;“觀化齋”新得幾百桶酒,說明此齋剛剛又有一批校友被任命為地方高官。在這些齋讀書的學子喝著美酒,看著金飯碗,自然會有自豪感,自然會下意識地加倍努力,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飛黃騰達,光耀本齋。其他齋的學子在本齋裡看不到金飯碗,看不到鍍金的魁星杯盤,也一直沒機會品嚐某位校友送來的美酒,就會知恥而後勇,暗暗發下誓言,有朝一日必定讓自己班級揚眉吐氣。

太學逢年過節,將名人校友名寫門上

現在學校教學樓牆壁上大多掛著名人畫像,中外名人都有,例如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魯迅、葉聖陶、華羅庚……宋朝太學逢年過節,各班級則會將本齋的名人校友寫在教室大門上,大家集體朝他們的名字鞠躬行禮。

以南宋太學為例,狀元王十朋曾經在“觀化齋”讀書,後來當上太子的老師,被封龍圖閣學士,所以他的名字被刻在“觀化齋”大門上;理學名家楊簡曾經在“循理齋”讀書,後來考中進士,做了知府,所以他的名字被刻在“循理齋”大門上;陸游的好友鞏豐先後在“存心齋”和“果行齋”讀書,後來考中進士,做到江東提刑,所以他的名字被刻在“存心齋”和“果行齋”的大門上,同時被這兩個班級的學生頂禮膜拜。都是用名人來激勵學生,我們現在是用全世界的名人,宋朝太學則只用校友中的名人,這樣更有親切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92 字。

轉載請註明: 校友給母校捐贈,宋朝就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