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朝代,其後人現居海外,堅持說普通話

由 万俟傲白 釋出於 經典

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開啟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人類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劃分,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難題。為簡便起見,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約定俗成的劃分方法。學生時代的死記硬背歷歷在目,夏商周秦漢的王朝順序耳熟能詳。但若稍微深究就會發現,中國王朝的劃分習慣,有許多地方並不盡如人意。例如,提到三國,映入腦海的絕不會是“高平陵之變”和“司馬懿討伐王淩”,這兩件事的確是三國時期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一個確立了司馬氏的地位,一個鞏固了司馬氏的地位,但知名度並不算高。相反,人們要聽的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要聊的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曹操呂布和孔明,而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卻又被歸在東漢時期。

難怪一生鑽研魏晉史的胡適曾抱怨說“如果你要看小說,就從三英戰呂布開始,到諸葛亮去世為止。如果你要研究正史,那就把黃巾起義到司馬氏滅吳統統劃歸三國,而不要讓這個偉大時期被曹丕稱帝隔開。”實際上,即便漢末三國時期的古人,在年代劃分上面也十分混亂。例如,《曹丕傳》載“曹丕改建安二十五年(220)為延康元年,又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踐祚,百官陪位,大赦”,曹丕稱帝的黃初元年(220),和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是同一年,若按約定俗成的觀念,這一年也應該是東漢王朝滅亡的一年,但曹丕稱帝時,蜀漢和東吳依舊沿用著東漢“建安”年號。《先主傳》載“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丙午,皇帝劉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劉備將東漢年號延續到建安二十六年,又定國號為“漢”,自稱是接任獻帝劉協之位,試問:東漢王朝到底滅亡於何年?是220年曹丕建魏,是221年劉備登基,還是263年蜀漢滅亡?所有人為的劃分,都是有前提的,立場、實力,約定俗成,就是前提。

由於約定俗成,由於慣性思維,許多人不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王朝:大夏(國號叫大夏)。大夏建國時,其國土面積比朱元璋的西吳還要大(朱元璋北伐成功前建立的國號是西吳,不是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夏王朝才是元朝之後的一統王朝,而我們之所以認可明朝,是後來人眼光回顧歷史的結果。

元朝末年混亂的局面,是滋生大夏國建立的沃土。元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宮廷內部不間斷的鬥爭導致的國力衰微。從也孫鐵木耳去世(1328)到元朝滅亡(1368)的40年間,元朝大內的鬥爭從未間斷。先是成吉思汗的直系血脈,蒙元黃金家族,和蒙元外族之間的鬥爭。鬥爭之初方式比較隱蔽,程度和波及範圍不大,通常在各自封地內進行。他們傾軋當時落後地區的百姓,隱蔽地兼併土地,擴大自己擁有的佃農和自耕農數量和比重,從而達到稅收斂財的目的。

隨著鬥爭進一步加劇,冷戰逐漸演變為公開敵對。先是吐鐵慕爾和阿拉吉巴的皇位之爭,又是元明宗和吐鐵慕爾的爭霸,這些爭霸嚴重破壞了元朝國本。以居庸關之戰和古北口之戰為代表的兩都之戰,歷經大小數十戰,使元朝國力進一步被削弱。兩都之戰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破壞巨大。例如,土地政策方面,由最初隱蔽的掠奪,變為瘋狂的劫略。兩都之戰期間,大量元朝貴族借矛盾轉移的風口,大肆欺壓漢族百姓,大量強佔土地,在收取土地租金時,額定田租和實際徵收數額差距也越拉越大,《元史》載“佃戶要租重,納的官糧輕”。這些惡劣的現象迅速遍及全國,數目巨大的自耕農只有放棄土地,或逃跑,或為寇。可以說,元朝後期由宮廷內部衍生的對全國土地瘋狂地掠奪,其實質早已是兩個陣營的內戰了。

而大夏王朝的開國帝王明玉珍,就出生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的一個湖南窮苦人家。史載其家“世代務農,人有大義,臨大節不倒,遂受敬拜”。明玉珍起家時,湖南地區是元朝貴族剝削的重災區。胡玉珍集結的第一批起義隊伍,主要是佃農和無田可耕的自耕農。這些貧苦農民由於無路可走,只有入山為寇,久之就形成了一股強大勢力,波及了整個湖北湖南地區。1353年,明玉珍正式起兵,他在出山之戰中,擊敗了元朝大軍,立即聲名遠播,整個兩湖地區和川蜀東部,雲貴東北部的農民起義軍都遙尊其號。由於當時元朝的主要戰場在北方,南方許多地區兵力空虛,明玉珍便決意趁機西入川蜀,建立割據。經過10年征戰,明玉珍在1362年基本平定了今日湖北,湖南,四川,陝南,廣西,雲南,貴州和青海東部等地,其勢力範圍已超過同期朱元璋。當時朱元璋的勢力範圍主要在今安徽中南部,浙江,江蘇等地。

明玉珍定國號為大夏之初衷,是要重新建立屬於漢族人的王朝。他登基後,立即遣使與元朝斷交,同時與朱元璋的西吳建交。由於當時元朝國力已極其衰微,他們在籌劃北上,建立北元的同時,又逐漸抽走中原地區的部隊,所以明玉珍和元朝的斷交,沒有帶來瘋狂的反撲。同時,由於大夏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元朝主要活動區域較遠,所以對付元朝的戰鬥,主要發生在朱元璋的西吳和元朝之間。

明玉珍和朱元璋的建交效果極佳,史載“朱元璋遺大夏太祖書曰:‘足下蓋與季漢(劉備蜀漢)相類,割西蜀而以秦川為天險,避禍南國……吾與足下唇亡齒寒,今北夷(元朝)衰微,然未覆滅,願以孫劉聯盟為鑑。’”朱元璋的意思明白,他認為西吳,大夏和元朝的局面,與漢末三國時期三足鼎立局面非常相似。劉備建都成都,明玉珍建都重慶,所以朱元璋將明玉珍比之於劉備,將自己比於孫權。不同的是,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所處的南方的經濟實力,相比北方十分懸殊,而元朝的衰微,為明玉珍和朱元璋帶來了北伐的機會。然而不幸的是,明玉珍登基不久,就罹患重病,不到40歲就病逝了。這是大夏王朝致命的損失和轉折。如果朱元璋在這個年紀死去,唐宋元明清的順序,極有可能變為唐宋元夏清。

明玉珍病逝前,立明升為太子,並叮囑他說“吾自慮汝之才恐不及吾,自守可也,勿圖中原,且觀天下變,若可濟則濟之,不濟則斂險而守,亦可縱橫一時也。”然而明升即位時,只有10歲,垂簾聽政的母親又“性情淑君”,不是一位強人,同時,明升手下輔政之臣,又各個都不安分。所以立國未久的大夏,已經山河動搖了。可以說,明玉珍死的那一刻,大夏就已經滅亡了。之後的事,都是註定的。朱元璋滅掉元朝,隨後南下,明升投降,大夏滅亡。

歷史總是一次次重演。蜀漢滅亡後,許多川蜀子民感激諸葛亮恩德,不願屈尊曹魏,於是南下流亡到緬甸地區,成為今日緬甸地區的先民之一。大夏國亡國後,許多大夏子民也不願臣服明朝,那些被明朝軍隊擄掠到北方進行悲慘勞役的大夏人,展開了各種逃亡。同樣是川蜀地區,同樣的王國之恨,同樣的不屈抗爭,同樣的血淚逃亡,歷史如車輪般不停地滾動,在一次次迴歸原點中前行。

明玉珍的直系血親後代,從燕京地區繼續向北流亡,進入東北,又進入朝鮮半島,最後在高麗定居和繁衍。明氏後代進入高麗時,正值高麗恭愍王時期。恭愍王十分憐憫明氏後人境遇,為他們在都城以南尋覓了一塊土地,又為他們依照習俗建造房屋,供給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基本保持在大夏國時期的生活水準。這支明氏後代,在那裡世代繁衍,如今已成為韓國大姓,有上迄明玉珍時期的《明氏宗譜》,有自己獨特的姓氏和家族文化。堅持學習漢語,在宗族之間堅持用漢語交流,已成為明氏後人最基本的信條,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要定期回中國祭祖。

上世紀八十年代,明玉珍墓在重慶被發現,墓中出土文物眾多,其中“玄宮之碑”最為矚目。玄宮之碑上記載了明玉珍的祖先和家室,明玉珍建立大夏王朝的經過等重要資料,填補了一部分史學界研究空白。韓國明氏宗族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組織宗族人員回國祭祖。一些韓國著名的明氏宗族成員祭祖之後,還創作或共同編纂了許多緬懷明玉珍的書籍和資料,其中以《明氏始祖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紀》最為著名。

雖然明玉珍的大夏王朝很少為人所知,但他當年建立的功業是不爭的事實。“玄宮碑”深埋黃土之下,為的不是讓別人知道他的事蹟。明玉珍從普通農民一路走到開國皇帝,完成了屬於他的歷史任務和使命,他不需要讓任何人知道和崇奉自己,他只是沒有白白度過一生,就足夠了。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