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紅近日在政協大會發言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主要指標連續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隱患,小眼鏡、小胖墩、小糖人等情況突出。我國缺乏科學系統的健康教育體質監測和干預體系,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學生不足30%。她建議,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增加體育成績在考試和升學測試中的佔比。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兒童青少年體檢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央視)
青少年體質健康,素來是公共輿論關注熱點。而在兩會場景下,這一議題同樣得到了統分體現。一個共識判斷是,我國兒童體質狀況不容樂觀。而近年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課題研究、調查統計,也以量化資料支援了這一結論。“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學生不足30%”“33%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隱患”,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不言自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現有教育系統由來已久的缺陷與痛點。
梳理程紅委員的發言,實則指向了兩個層面:其一,加強校園體育教育;其二,強化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公共監測和干預……事實上我們注意到,近一兩年來,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都已在大力提升“體育教育”的權重,甚至直接調動“升學考試指揮棒”加以倒逼。比如說,今年初,雲南省就釋出了新的中考改革政策,將體育的分值從50分提高到100分,與語數外分值相同。此舉落地,反響強烈。這一難得的改革樣本,值得跟進觀察、持續評估效果。
程虹委員也建議,“增加體育成績在考試和升學測試中的佔比。”的確,在一套以升學競賽為核心驅動的教育體系內,“分數”似乎就是最好的激勵。然而同樣值得思考的是,“應試化”會否增加學生負擔?是否有悖於體育教育的初衷?相關的專業師資和配套涉設施又能否跟得上?凡此種種,都必須充分評估、周全安排才是。須知,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每個孩子情況各有不同。真正好的“體育教育”,既應該錨定“達標線”“等級分”,更要鼓勵學生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完整意義上的“體育教育”,不僅僅要設立特定的體育課程、運動專案,也不止於是“增加考試分數佔比”,而更多還是要讓青少年愛上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培育起運動文化。做好這些基礎工作,遠比考制調整複雜得多,也要管用得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