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掃六合,可是,並六國後不過二十年,天下間反秦勢力便風起雲湧,為何形勢如此急轉直下?
有人或許就說了,都是趙高這人弄的,指鹿為馬,打擊異己,好生生一個國家葬送在他的手裡了。趙高確實影響了秦朝的命運,但不是決定性的,至於秦為何滅亡呢?且聽我道來。
1、始皇威望太高
換句話說,就是秦始皇死的太早了。你看,他老人家活著的時候,像什麼“西楚霸王”這麼大的家族也只能龜縮於太湖上的一個小島上。張良倒是膽子比較大,在博浪沙意圖趁秦始皇出巡之際行刺,但也不是親自幹的,花錢僱傭的職業殺手而已。
就連後來的漢高祖劉邦,都不敢喵一眼秦始皇,哪怕是秦二世登基後,始皇餘威仍在。劉邦還是乖乖的壓著刑徒去驪山交差,聽聞陳勝吳廣的事情後,他才蠢蠢欲動。對於始皇這樣天神一樣的人物,他活著,本身就是對別人的威懾。
2、秦朝的戰術失誤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
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
大意是說,有人西入咸陽,給胡亥報告說東方有人謀反,胡亥很不高興,叔孫通知道胡亥想什麼,就說那哪裡是謀反,不過就是一群盜賊,現在已經被盡數拿下了,不足為慮。
胡亥哪裡來的自信,他的臣民就不會謀反呢?
首先他自小長在深宮大院,沒有經歷過外面這些血雨腥風,另外,秦法雖嚴苛,但是秦民都奉之為圭臬,他理所當然的以為原來的東方列國自然也會接受。他隨秦始皇巡遊天下,看到的應該是一副百姓祥和的畫面。
還有,秦朝到處搞基建,驪山陵墓、鑿挖靈渠、北部戍邊等,到處徵發徭役,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百姓都能接受,他們又怎麼會選擇起事呢?所以首先在心理上他就排斥謀反這種說法。
事實上,秦末農民起義,真的就像打秋風。那些農民起義軍雖然打著“誅暴秦”的旗號,卻幹著打家劫舍的勾當,說他們是盜賊也有道理。以項羽為例,他在最初的時候,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就地屠城!劉邦開始雖然也是濫殺,但是遇到項羽這樣的人,他都深感和項羽一起為恥。
面對這樣的暴行,各個城池的百姓自然是拼死抵抗,這種揭竿而起的行為,並沒有成燎原之勢,而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畢竟,打不下來,他只能去找下家試試了。
3、秦朝的戰略佈防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
周文率領幾十萬大軍殺到戲水,朝廷才引起恐慌,國內沒兵,怎麼辦?危難之際,章邯率領驪山刑徒,組建臨時軍隊,一戰敗周文,二戰破齊楚聯軍,再戰擊殺項梁。
大火本已撲滅,只剩下一些零星火苗了,卻再次引發朝堂戰略調整。最終,章邯走投無路,投降項羽。
秦國的主力在哪呢?
秦國統一華夏後,繼續向邊地拓展,北部由蒙恬將軍三十萬,隨時伺候匈奴;南方,由任囂、趙佗領兵五十萬駐守百越。而秦朝在國內基本上無駐軍。也就是說,剛剛統一後的秦朝,在原六國的地方居然不設防!
或許,嬴政真的無奈吧。能把僅有的八十萬精銳全部駐守邊疆,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甚至在他身後兩千年的歷朝歷代亦是聞所未聞。以秦始皇雄才大略,他不會意識不到這其中的風險。
陳勝吳廣起事後,秦朝並沒有召回這八十萬大軍,哪怕是在秦亡的時候,除了王離在九原率領十萬大軍南下靖難,其餘依然按兵不動。這太匪夷所思了。
難道是秦朝無力控制他們?有這種可能性,但是微乎其微。即便是朝廷失控,這八十萬大軍,家屬總在國內吧?於情於理,他們也不會置之不理的。
征戰匈奴和百越的那份艱難,秦始皇是知道的,可能真的是基於這一點,所以才讓那些秦軍銳士駐守邊疆、永衛華夏,哪怕是內部生了亂子也不能回來。若真如此,嬴政對得起“千古一帝”這稱號。
後來,趙佗燒掉棧道,斷絕與中原聯絡,在漢武帝時實臣服漢朝。
4、歷史發展的必然
白起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焚燒楚君宗廟,將夷陵大肆破壞,這一舉動,深深引起了楚國人的仇恨。楚國貴族藉此煽風點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另外,其他列國的貴族子弟,也是無法接受“家道中落”的局面,紛紛扛起“誅暴秦”的大秦,渾水摸魚。
如果做一個詳細的分類,我們會發現,在陳勝吳廣之後,舉旗的基本都是原來東方列國的諸侯、世家等顯貴。甚至他們在打下“故地”後,就不再進兵,比如齊國。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恢復原來的封邦建國。
這畢竟是逆趨勢而動,歷史不會再給他們機會。劉邦建立漢朝後,開始也分封,但是在逐漸收縮諸侯國的許可權。漢景帝七國之亂後,中國再無諸侯國。
打地基時,夯土機要不停的打,才能夯實。同樣道理,當一種新生事物出現時,必然要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才能走的更遠,指望一下就解決,這不現實。
總結
秦亡,不僅僅是個別人的因素,他是一種集體的行為,也是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總體是向好的,所以雖然它最終滅亡,但是漢承秦制,依然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