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成王敗寇,只以成敗論英雄是中國曆來的傳統。你成功了,鮮花美譽;你失敗了,個個都可以在你背上踩上兩腳,吐一口吐沫,再罵上兩句。除了項羽之外,中國歷史上的大牛們幾乎都逃不出這個定律,最特出的例項就是唐朝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了。
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千古一帝。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從而走上了權力巔峰。與李世民在後世獲得的各種讚譽不同,作為玄武門之變中的冤魂,李建成給後世的形象,卻是能力和人品都不行,好色平庸的無為之人。
那麼,撥開重重迷霧,歷史上真實的李建成真的那麼不堪嗎?答曰:非也。而且如果李建成登基,其治國能力可能不亞於李世民,大唐一樣會出現另外一個盛世。
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哥哥,整整比李世民大十歲。在初唐的歷史中,李建成的地位始終是高於李世民的。唐朝的建立,主要靠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同心協力才取得成功,而並不是李世民一人的功勞。
在李淵太原起兵之前,他計程車兵都是新招募的,李建成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同勞動,對士兵非常愛護和關心。同時,李建成治軍嚴禁擾民、侵民,努力做到不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如果發現有士兵拿了老百姓的物品,就一定把錢送給人家。
這樣,無論是在士卒中,還是在老百姓心中,他們都很愛戴李建成。當然,當時李世民的做法和李建成一樣。李淵看到這樣的情形,高興地說:“有這樣的仁義之師,一定可以橫行天下。”
於是李淵任命李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正式開始舉起反隋大旗。當時,李建成二十九歲,李世民十九歲。從兩人的年齡來看,前期戰事,應該李建成在兄弟兩人中的主導地位更大一點。
老李起兵後,李建成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了河西守軍。部隊從出發到返回大本營前後只用了九天時間,為唐軍初師告捷。
霍邑之戰中,李建成獻策斬殺隋將宋老生,殲滅兩萬隋軍精銳。然而在《舊唐書》中,卻說此戰李淵被宋老生打敗,李建成墜馬,把戰功全歸結到李世民頭上。
潼關之戰,李建成又大敗隋名將屈突通,守住永豐倉。最後圍攻長安之戰,李建成的左路大軍率先攻破了城牆,唐軍一擁而入迅速佔領京師。
從太原起兵到攻佔大興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同心協力,輔佐李淵反隋建唐。直到此時,李建成的功勳並不遜於李世民。
李淵稱帝后,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此後,兄弟兩做了分工。李建成輔助李淵處理日常政務,並負責防禦北方突厥人的進犯。而李世民繼續率兵去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
在李建成的籌劃下,北方邊境防禦軍力大為增強,多次打退了突厥人的入侵,並平定了引入突厥軍隊作亂山東的劉黑闥割據勢力。但此時的李世民敗宋金剛、滅王世充、活捉竇建德,鋒芒逐漸蓋過了太子李建成。
由於長期在外征戰,並且功勞越來越大,大權獨攬的李世民的野心也逐步膨脹,他已經不想屈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了。
而唐高祖面對此種情形,卻一味遷就、封賞李世民,給了李世民許多太子才有的特權。李淵本想以此來平息李世民的慾望,但事與願違,李淵對李世民的抬捧,讓李世民的野心越來越膨脹,最終釀成玄武門慘劇。
後面的事,眾所周知,李世民設計唐高祖召李建成、李元吉進宮。途中,李世民帶著伏兵射殺了李建成,並且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把兩個兄弟的十個兒子全部殺死,李建成太子府和李元吉齊王府幾千口人都成了無辜冤魂。
李世民手段之迅速、心腸之狠毒,令人瞠目結舌。
君主帝王,雖然是一國之長,但在古代,皇帝是不能檢視本朝歷史的。史官在史書上如何記錄自己?自己在史書上是個什麼樣的人?雖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不知曉的。
但是,透過弒兄逼父上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卻在中國歷史上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李世民不但要看史官是如何記錄自己的,而且威逼他們多次修改國史。
在史官們違心地不斷篡改下,李建成被醜化成心胸狹隘、毫無建樹,多次想謀害李世民的卑鄙小人。而李世民的豐功偉績被大書特書,李淵、李建成的功勞都被抹殺了,都被加到李世民一人身上。玄武門之變也被撰改成李世民不得已的正當防衛,真是顛倒黑白。
事實上,李建成是一位寬厚仁義的太子,是標準的儒家文化培養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謙謙君子。在洞察李世民的野心後,其弟李元吉曾想在酒席間伏殺李世民,但被宅心仁厚的李建成制止。如果李建成像李世民那樣不顧兄弟情義,也就不會有日後的玄武門慘劇了。
唐太宗有虛心納諫的美名,這個美名,和魏徵分不開。其實魏徵原來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人,並且多次勸諫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這個威脅,但李建成都不忍心對李世民下手。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抓住魏徵,責問他為何離間他們兄弟兩人之間的關係。魏徵冷笑道:“太子如果聽從我的建議,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
可惜,李建成的仁義,最終葬送了自己和兒子的性命。
而李世民透過陰險狠毒的手段取得了皇位,並且透過篡改史書為自己臉上貼金,後來的史學者們也是不斷吹捧這位雙手沾滿親人鮮血的君主。直到現在,李世民也被描敘成一位光環四射的千古明君。
如果李建成能夠繼位,以他的能力和人品,必定會建立另外一個大唐盛世,一個不亞於貞觀之治的盛世。然而,歷史並沒有給李建成這個機會,他只能以灰溜溜的背影隱沒在歷史長河中。唉,可惜、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