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在古代意味著不吉利,犯忌諱,那白色的婚紗是怎麼走進婚禮的
我們自古以來就講求明媒正娶、八抬大轎、鳳冠霞披。然而,後來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我們的一些繁文縟節就被刪減的差不多了,而後便很少出現鳳冠霞披這樣的結婚禮服,取而代之的便是潔白的婚紗。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白色一般為我們比較忌諱的顏色,因為我們如果有人去世的話,總會說有白事,然而,結婚這樣的喜事又怎麼會穿潔白的婚紗呢?婚紗又是如何傳進中國的呢?今天就為大家解疑答惑。
現在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有一個關於婚紗的展覽,這個主題展覽就叫做燕爾柔白,展出的就是19到20世紀的西方婚紗,展覽地點就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中。而他的展覽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白色婚紗的緣起、白色婚紗的盛行以及白色婚紗的傳承。今天,我們也就借這三個展覽內容,開始我們今天的主題。
由於中西方的地域差異,也就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我們這裡被封為不祥的白色,卻在西方被尊為神聖的顏色,因為他們覺得白色具有純淨、純潔的含義,他們還認為白色婚紗具有貞潔的含義。它是代表對愛人是貞潔的,絕無二心的。
其實在早先,白色也不是結婚禮服的首選顏色,在18世紀的貴族或者是富裕的新娘的家庭大多都會選銀色、銀白色和白色的禮服作為婚紗服,當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會穿這些顏色的衣服。而在1840年2月10日的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婚禮上,白色婚紗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的時刻,自此,白色婚紗成為了婚禮的主流顏色。
再後來,婚紗並不僅僅只是白色了,再加有蕾絲、花邊等等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婚紗。而且婚紗也有了各種不同的版型,像什麼蓬蓬裙、蛋糕裙等等。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婚紗就成為了一種高階的時尚,人們對他的追求也日益瘋狂。
那麼,婚紗又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呢?又是力排眾議,成為一種能夠和我們的傳統思想共存的一種存在的呢?其實在早前白色婚紗也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在婚禮這麼喜慶的場合之上的,大家還是比較尊重傳統文化,大多都是穿戴鳳冠霞披的。直到上世紀初,白色婚紗出現在中國,並且逐漸被人們接受。
其實這也是和我國傳統的思想觀念有關的,雖然我們和西方的文化有所差異,但是對於白色婚紗象徵著貞潔這一方面還是有共同之處的。因為在我國古代也是十分講求女子的貞潔的。他們要求女孩子在結婚之前必須是黃花大閨女,而且對於那些在丈夫死後也絕不改嫁的女子搬上貞節牌坊以此來證明女子的貞潔的程度。
而白色婚紗能夠融入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另外,有些地方還規定白色婚紗是少女的專屬,對於那些已經失身或者是改嫁的姑娘來說,白色婚紗他們是沒有資格去穿的。
雖然在我國白色婚紗已經被世人接受,但是對於白色婚紗的傳承遠遠沒有西方對於婚紗的傳承那麼的簡單。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的婚紗,在面料、剪裁、構造和裝飾方面開始遵循晚裝風格。白色和奶油色的婚紗仍然是流行色,但也有其他顏色的選擇。晚裝的轉變是逐漸的,它始於愛德華七世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變得更加明顯,因為日間服裝變得更加實用、非正式和中性化。
在20世紀20年代,平胸直身的短裙是時尚主流,但是頭飾壓得很低,營造出矜持和害羞的意味,給婚紗增添了魅力。在20世紀30年代初經濟大蕭條的不確定年代,經典的白色綢緞婚紗再度受到青睞。
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女性的肩膀變得更寬,胸部更加突出,腰部更加纖細,裙襬曳地。20世紀50年代,婚紗成為一種高階時尚,大多數新娘都想穿得像銀幕明星一樣,奧黛麗·赫本、瑪麗蓮·夢露、格蕾絲·凱莉都是人們追崇的明星。
這是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對白色婚紗傳承的解說,由此看來,白色婚紗逐漸變成日常的服飾,而且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
而對於我國來說,由於20世紀50年代的一些歷史的原因,白色婚紗消失了一段時間。那個時候,並不流行婚紗了,人們結婚的時候,大多都穿中山裝和翻領的襯衫。而到了80年代的時候,婚紗又逐漸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並且一直流行到現在,直到今天,穿上婚紗也是每個女孩的夢想。
當然現在的婚紗也不僅僅只是白色那樣素雅的顏色,現如今各色各樣的婚紗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同樣,這些婚紗的不同的樣式、不同的顏色也代表了新娘不同的性格。
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興起,我國的傳統文化也逐漸得到了重視,現在的女孩子也逐漸開始找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漢服、中國古典禮儀等等等等,而古時候的鳳冠霞披也成為了追尋的物件。穿我漢霓裳,嫁我漢兒郎成為了她們的信仰。
其實無論是漢服還是西方的純白色的婚紗,他們都代表了對婚禮最美好的一種祝福。他們不同的文化,卻是相同的寓意。我想無論是著漢霓裳還是穿白婚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你能夠穿上如此神聖的衣服要走向的人。當然也並不是每個女孩都想要嫁人,因為在她們遇到對的人之前,她們覺得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便現在自己一個人去拍一套婚紗或者漢服的寫真。最後,祝願每個女孩都能夠遇見那個能讓自己穿上神聖的衣服走向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