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剛過,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下稱人大附中經開學校)的“憫農園”迎來第二屆“開耕”儀式。23個班級各自分得了一塊農田,孩子們扛起小農具,小心翼翼拿著領取到的種子和小菜苗,擼起袖子開始種植。
“憫農園”位於一進校門的顯眼位置,在校園裡開闢出這樣一塊農田很不容易。幾年來,在人大附中經開學校校長王教凱的堅持下,學校三個校區都為孩子們留出了“一畝三分地”,作為孩子們的勞動體驗園。
這些都屬於“綜合實踐”的內容。而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課表上即將出現一門新課程:勞動。
“9月起,中小學生都要學煮飯燉湯、修理家電、種菜養禽……”近日,“勞動課迴歸”的訊息登上熱搜。
4月21日,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修訂後的課程方案將勞動、資訊科技及其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從2022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檀傳寶指出,勞動教育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形式,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都緊密相關。“勞動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的培育。不是說孩子非得學會炒西紅柿雞蛋、修電視機,更重要的是培育勞動習慣、勞動態度,讓孩子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培育
“我縫襪子、織毛線的技能都是小學時候學的……”看到勞動課出現在新課標中的訊息,不少網友感嘆:自己小時候的勞動課“迴歸”了。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國家特別強調教育要跟生產勞動相結合;新世紀之初,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勞動教育變成了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許豔麗說道。
同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檀傳寶指出,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後,勞動教育課時大量消失,且嚴重被邊緣化。社會普遍強調腦力勞動的重要性,對於普通勞動者,尤其是體力勞動的尊重越來越欠缺,這是不公平的。“現在社會上存在一些價值觀的腐敗,大家已經不再強調健康的勞動價值觀了,都想‘少勞而多得’,最好能夠‘不勞而獲’,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2020年,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曾指出,針對當前青少年學生不會勞動、不愛勞動的現象,要抓好體力勞動。
因此,2020年的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釋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培養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020年7月,教育部發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一次勞動教育新課標的出臺,是對前面政策檔案的具體落實。”許豔麗指出。
實際上,此次勞動教育新課標的釋出不是簡單的“恢復”和“迴歸”,而是有了新的內涵。其中,特別強調勞動價值觀的重要性。
“勞動教育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問題。”在檀傳寶看來,勞動教育的開展,除了設定專門的課時外,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校園裡形成崇尚勞動的文化。他指出,如果每一位校長、老師都很重視勞動,校園每個角落都滲透著勞動光榮的價值觀,這對於糾正社會風氣、確立勞動價值觀所發揮的作用遠超一個課時的作用;相反,“有的老師實際上自己厭惡勞動,無形中起到負面的榜樣作用,在課堂上跟孩子講再多勞動光榮都沒有用。”
王教凱也有相似觀點。他認為,勞動教育是心靈的教育,而不只是身體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要去做。”他希望,勞動不僅僅是“走個形式”,更希望作為一種常態化的教育融入孩子們的日常點滴,“透過勞動,讓每個人腳下有勁、手裡有活、眼中有光、心裡有愛、靈魂有趣。”
人大附中經開學校學生們在收穫蔬菜。受訪者供圖
勞動課程的開展不是千篇一律
去年秋天,人大附中經開學校“憫農園”第一次迎來收穫,孩子們將親手培育出的各種瓜果蔬菜送到校長王教凱的辦公室,一定要讓他品嚐。“有些孩子還給我寫了紙條,特別激動特別幸福。”
王教凱表示,在勞動教育方面,學校一直探索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來設定對應的勞動任務。例如,學校面向低年級孩子們佈置“美食作業”,提倡孩子回家和家長一起做飯,面向高中孩子們則在學校食堂舉辦了兩屆“廚藝大比拼”活動。“現在新課標出來後,我們的實踐更加有依據了,也會對課程進一步完善最佳化。”
“新課標中除強調勞動價值觀教育之外,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都給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是具有正面意義的。”檀傳寶指出。
記者瞭解到,有學校反饋,資源缺乏成為限制勞動教育開展的短板,包括場地有限、工具不足、師資缺乏等。引入社會資源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思路。
以人大附中經開學校為例,除留出農田外,學校在勞動教育上用足了周邊社會資源。記者瞭解到,學校地處經開區核心區域,此地彙集了大批全球500強企業,從事人工智慧、生物技術、航天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區域資源優勢,把學生課堂搬到了企業裡。每週五下午,該校高一年級學生由相關學科老師帶隊,在企業裡觀察、分析、研究、思考,進行專案式學習。
“勞動教育不是隻有依賴農田才能開展。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和周邊的企業、農場等進行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勞動課程的開展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學校都會有自己的特色。”許豔麗指出。
在師資問題上,王教凱認為,開展勞動教育最重要的是學校的育人觀念,以及是不是對勞動真正重視。“很多人都有勞動技能,包括保潔、園丁,以及專業的農民,他們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老師。我們也請過地道的農民來幫我們做護理,給孩子們傳授經驗。”
關於勞動教育的師資問題,新課標中也有所明確。課標末尾部分給出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建議”,提到“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建設勞動課程教研組,合理設定勞動課程專職、兼職教師崗位,協同開展勞動課程教學工作。”
許豔麗解釋稱,專職老師最重要的是有對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的深刻理解,要在思想觀念層面對同學們進行引領;兼職老師可以邀請社會力量參與,教授孩子們勞動技能。
人大附中經開學校學生們在田裡耕種。受訪者供圖
“不要機械地理解勞動教育”
除了“憫農園”,人大附中經開學校不同校區還有“百草園”“知真園”。有了這些園子,孩子們的課程經常搬到農田裡進行。以從一年級貫通至高三年級的科學課為例,從低年級的觀察,到初中階段的光合作用,再到高中階段動手提煉製作精油產品等,都可以在身邊的農田進行。“我們最終要培養出能夠引領科技創新、改變世界的人才,勞動要做基礎、做鋪墊。”
檀傳寶指出,勞動教育是一個綜合的教育形式,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都緊密相關。
“當我們透過勞動教育培育熱愛勞動等勞動價值觀時,勞動教育就是德育;當我們讓兒童思考勞動過程的原理、奧秘時,勞動教育就與科學技術建立了內在聯絡,勞動教育也就成了智育;當‘動動手、流流汗’發揮強健體魄、增強體能作用的時候,勞動教育已經是體育;當我們引導學生體悟、理解‘勞動最美麗’的道理時,勞動教育就已經是美育了。”檀傳寶認為,讓勞動教育成為一個獨立、孤立的教育形態,這是錯誤的。
此外,檀傳寶提醒,對勞動教育的理解還需要避免另外幾個誤區。
他指出,勞動教育不能等同於“動動手、流流汗”。中小學生基礎教育裡進行勞動教育,跟學徒工去工廠裡學技術是兩回事。對於學生來說,勞動教育更重要的是培育勞動習慣、勞動態度,讓他們全面發展。
“不要機械地理解勞動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育、勞動技能本身的學習只是勞動教育的目標之一,不是說孩子非得學會炒西紅柿雞蛋、修電視機,也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們必須學會多少種勞動技能。否則,勞動教育就變成了應試。”檀傳寶強調,要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會到樂趣,而不是把勞動教育變成一個新的課業負擔。
另外,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把勞動當成懲罰手段的做法,檀傳寶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孩子體驗勞動,不是要有意讓孩子去受苦,那是沒有意義的,這會讓孩子把勞動和負面心理體驗聯絡在一起,反而會加重孩子對於勞動苦和累的刻板印象,讓孩子越來越逃避和厭惡勞動。這就背離勞動教育的本意了。”
記者注意到,新課標中將勞動做了分類,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檀傳寶指出,在服務性勞動中,除了公益與志願勞動外,新課標還納入了現代服務業勞動的內容,是比較大的進步和亮點。
“過去很多人把服務性勞動理解為社會志願服務、公益性勞動,但其實服務性勞動還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GDP佔比最大的服務產業勞動。”檀傳寶表示,要避免勞動教育內容上對孩子的誤導,比如將片面“學農”教育看成是勞動的全部,而無視當今時代腦力勞動、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的事實。“勞動教育中一定包括科學技術的學習,如果要做與科學技術知識無關的勞動教育,這一開始就錯了。”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