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時婷婷
2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結合實際來看,此舉能有效防止中小學生沉迷網路和遊戲,但各地還需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相關細則,保障家長與學生的有效溝通,疏堵結合,防止“一刀切”。
《通知》明確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校不得使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但也同時提出,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併合理使用手機,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
實際上,“禁止手機進校園”並非一個新話題。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就提到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但隨著班級微信群、家長溝通群、網課、作業和教學客戶端等教育教學方式的出現,智慧手機成了學習必需品,由此產生了中小學生沉迷網路遊戲和社交軟體等弊端。如何引導中小學生使用手機,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及家長面前的一大難題。
因此,《通知》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廣泛熱議。在肯定的同時,有家長提出瞭如何保障家長與學生正常溝通的疑問。《通知》中提到,學校應透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班主任溝通熱線等途徑,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但對留守及寄宿學生來說,其使用手機不僅是與家長通話,更多的是用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這就需要學校在學生手機使用管理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對於走讀生,可以透過班主任熱線等幫助學生在必要時與家長取得聯絡;對於寄宿生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可以在校方及家長許可的情況下,將手機帶入校園,但校方要明確規定手機的使用時間、場合,並做好管理監督工作。此外,不提倡學生使用功能多、價格昂貴的手機。
對於違反手機管理規定的學生,學校和老師不宜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可以透過制定家庭公約等方式,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
在“網際網路+教育”的形勢下,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獲取知識,是當下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學校和家長要把手機管理當做對學生開展教育的契機,透過手機管理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同時,建議家長們也能放下手機,多一些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幫助他們養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另外,教育部門在加強未成年人網路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應與網際網路平臺達成共識,透過設定社交平臺、網頁瀏覽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機制等,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安全、清潔的網路環境。
來源: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