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兵力捉襟見肘嗎?許多人似乎都有這種感覺,但是,這種印象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二戰時期日本捉襟見肘的其實是他的國力和海軍艦艇,而不是兵力。
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日本已經佔據了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三省及臺灣島,加上日本本土,日本所控制的人口已經超過1億,即便是本土,也超過了七千萬。也因此,日本控制下的人力資源其實是極為豐富的,這也是日本投降之時,為什麼依然擁有高達700萬軍隊的重要原因。
而同屬法西斯大國的納粹德國,總人口有多少呢?即便算上被德國吞併的蘇臺德地區和奧地利,希特勒控制下的日耳曼人也不過8000多萬,並沒有日本人多。
而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的死亡有多少呢?高達800多萬,由於納粹德國在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進攻的地位,戰場也位於德國本土之外,因此,這800多萬的死亡大多數都是德國軍人的傷亡。
那麼,同為二戰法西斯主力的日本有多少傷亡呢?算上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的死亡,全部加起來也不過210萬左右,只有納粹德國死亡人數的1/4。
至於兩國的對手,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日寇的對手其實一直只有一個,那就是一直處於軍閥混戰、貧窮落後、以農業為主的中國。而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最多時也不過200餘萬。
即便是偷襲珍珠港之後,日軍開始面臨美國、英國等一流列強的軍隊,但是,由於本土都受到納粹德國的威脅,英國在東南亞的存在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美國由於其先歐後亞的政策,美國放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兵力也並不多。
更何況,當時太平洋戰場上取決定性因素的是海軍,而不是陸軍的人數優勢,因此,人口高達上億、巔峰時軍力超過千萬的日軍,幾乎不存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
相比對手只有中國和美國海軍的日本而言,德國才是名副其實的四面皆敵。歐洲地區本身就列強林立,即便是橫掃歐洲之後,由於沒能成功登陸英倫三島,德國一直面臨兩線作戰的威脅。
而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將80%以上的兵力投向蘇德戰場之後,德國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在法國、東歐等佔領區,德國需要維持一定數量的軍隊,保持對於當地的佔領和統治,在北非戰場上,德國大軍開始面臨英國和美國聯軍的進攻。
最為悲催的是,即便在如此情況之下,德國還屢屢被豬隊友義大利軍隊拖後腿。可以說,四面皆敵、到處冒煙的納粹德國,才是真名副其實的兵力不足。當時,人口只有8000萬的德國,動員的兵力卻超過1000萬,可以說,納粹德國已經做到了現代化戰爭的極致,幾乎所有的納粹德國男性青年都上了戰場。
然而,面對人力資源更為豐富、工業更為發達的對手,德國卻依然力不從心。最慘烈的蘇德戰場上,憑藉雄厚的人力資源優勢和體制優勢,先敗後勝的蘇聯組成了超過1000萬的大軍。
英國雖然長期打醬油,但是,英國軍隊的人數也一度超過千萬,美國更不用說了,憑藉天下第一的工業勢力,美國輕鬆將自身軍隊的人數擴張到1000萬。
也就是說,納粹德國大軍面臨的對手兵力,甚至是自己的三倍。而德國一直以來就存在的資源及能源短板,更使得德國軍隊不得不綁起手來和對手打。即便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依然能夠堅持數年之久,也可見德國軍隊戰鬥力之強大。
對於日本軍隊而言,雖然日本軍隊以悍不畏死和獸性著稱,但是,由於裝備的與歐美差距及日軍戰略的混亂,其陸軍戰果卻根本無法以德國相提並論。日本軍隊所能欺負的,也只有一個長期處於戰亂割據紛爭狀態的農業化中國了,而即便如此,日軍依然陷入了中國戰爭的泥潭。
其實,對於日軍而言,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缺少的從來都不是兵力,而是更為強大的工業實力。由於位於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之上,日本一直患有嚴重的資源飢渴症。
由於缺乏足夠的石油和鋼鐵,日軍的裝備和持續作戰能力一直不如英法德等國。即便是在日本賭國運建立起的海軍艦隊,由於缺乏足夠的石油,不得不長期趴窩。工業實力嚴重不足和資源的嚴重匱乏,才是二戰時期日本做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