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傾聽諾貝爾”講座帶領學生走近諾貝爾獎 來源/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每年的諾貝爾獎評選都會廣受關注,但是,如何讓小小孩童聽懂深奧的科學道理?今天中午,作為上海市中小學“科普校園行”科學家巡講活動的特色活動之一,一場“傾聽諾貝爾”講座在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舉行。上海市氣象局副研究員、大氣科學博士徐明以“氣候複雜,探索有道”為主題,帶領中小學生走近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探索複雜氣候下的可見規律。
據悉,“傾聽諾貝爾”講座已經持續開展了三年,旨在為青少年解讀當年評選出的諾貝爾獎。今年,講座首次開通線上直播,吸引了寶山、奉賢、金山等區共計14所學校的2415名學生線上參與。
徐明博士從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概況、得獎者的研究領域及其獲獎原因、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的啟示三個方面,揭開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神秘面紗。他告訴同學們,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在複雜系統開展研究的三位科學家:一半由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共同獲得,表彰他們在“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並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領域做出的貢獻,另一半則頒給了喬治·帕裡西,表彰他“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的相互作用”。
氣象學家真鍋淑郎和海洋學家哈塞爾曼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呢?徐明博士講解道,物理學家一直對複雜系統進行研究,因為這其中包含了很多部分,結果也會受到偶然因素決定,因此很難用數學方法進行描述。天氣、地球氣候就是這種隨機、無序和混沌的複雜系統中的代表。真鍋淑郎和哈塞爾曼因他們在開發氣候模型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被授予諾貝爾獎。帕裡西因其對複雜系統理論中大量問題的理論解決方案而獲獎。
圖說:主講人徐明為學生們揭開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神秘面紗
瞭解了諾貝爾獎關注的前沿領域,對於觸手可及的氣象學問題,同學們同樣饒有興趣。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大家提問踴躍。
“今年上海的秋天,不冷不熱的日子為什麼特別少?”
“聽說今年拉尼娜現象會捲土重來,我想知道,為什麼現在每年不是有厄爾尼諾現象,就是有拉尼娜現象?”
“我想請問您,長輩們常說的‘秋老虎’,到底是什麼?”
上海世外教育附屬寶山中環實驗小學,近100名五年級學生來到多媒體教室,聆聽講座。五(2)班的鄭千尋對講座中介紹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非常贊同:“老師說我們要學會應對氣候問題和利用氣候現象。現在的溫室效應確實需要我們去解決,但在應對的同時,適當利用自然的力量也是對現有資源的一種保護,我今後也想在合理利用自然力量方面進行探索。”
“蝴蝶扇一下翅膀可能會引起一場海嘯,就是說一個微小的舉動可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我知道這叫蝴蝶效應。”五(3)班的梁藝軒表示,專家的講座讓他從科學層面認識蝴蝶效應,“我們的氣候是一個無序和混沌的複雜系統,原來天氣變化這麼複雜啊。我平時會看天氣預報,雖然有時候也有差錯,但我今天知道這背後是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他們真是了不起!”
據悉,今年,上海市中小學“科普校園行”科學家巡講活動已開展校園科普講座76場,主題涵蓋中國的航天發展、火災的預防和逃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機器人和3D列印技術等。今後,“科普校園行”組委會也將結合時事熱點、前沿科學發現等內容,將更多有意思、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帶進校園,給學生們帶來“聽得懂”的科普講座。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通訊員 顧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