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標準》),將“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列入不同學段目標,受到社會關注。9月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標準》提出的勞動課程不都在學校開展,需要家庭、社會積極配合,課程不僅著力學習勞動技能,還致力於學生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的養成。針對勞動課可能帶來的家長的質疑,一些教育專家和教育從業者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開展勞動課學校要得到家長支援,全方位協調,家長要轉變觀念,不要“大包大攬”。
▲資料圖。4月29日,五一勞動節前夕,合肥市瑤海區和平小學花衝分校舉行勞動技能大賽。
課程不全在學校開展
需要家庭、社會積極配合
過去許多學校也開設了勞動課,這一次教育部專門印發的課程標準會給這門課帶來哪些不同?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原來的勞動課使用的還是較大的教學大綱,也沒有相應的獨立的教學大綱,很多地方的勞動課就沒有認真開。現在教育方針的表述方式改了,把勞動課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單獨的課程標準,跟過去相比,一是對勞動更加重視。二是給勞動課立下一個更詳盡的具體要求,單獨設立。
那麼勞動課應該如何開展?在2022年版的《標準》中,課程包括,清潔與衛生、家用器具的使用與維護、烹飪與營養在內的各大任務群,都要求學校與家長協同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居家個人衛生勞動。
在清潔與衛生任務群,活動建議包括,在家長指導下嘗試清洗鞋襪、書包等,在班級進行展示、分享、交流勞動過程與成果,開展大掃除活動,進行班級值日活動。在烹飪與營養任務群,建議以“我會做早餐”、“廚房新人秀”等活動開啟學習。在真實體驗基礎上,讓學生交流分享經驗,總結不同烹飪方法的製作要求、注意事項。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實踐,互相觀摩學習,逐漸掌握簡單的日常烹飪技術。
在農業生產任務群,活動建議充分利用學校等場地來開展農業勞動。例如,城市學校可利用校園一角建設“開心小農場”,農村學校可利用學校附近耕地建設農業勞動基地。可以利用家庭場地,如陽臺、庭院等,讓學生在家中進行植物種植。根據地域特點並結合科學課程的內容,因地制宜選擇相關植物進行種植,指導學生制定勞動方案,開展實踐,做好記錄。可以邀請當地農業專家參與指導,也可以組織參觀現代化種植、養殖基地或舉辦農業模範小講座等活動。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根據《標準》勞動課開展的場地各有差異,並沒有全部放在學校。對此儲朝暉表示,“勞動課的場地,本身就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勞動課也不是說必須由學校來進行,需要幾個方面來系統來進行。”
至於勞動課的課時,儲朝暉表示,課時多長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勞動課不是一般的課程,而是一個活動,並不是說這個勞動的時間越長越好,這個勞動本身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跟我們這個上的語文課、數學課是不一樣的,它可以在學校裡進行,尤其是在家庭裡進行。雖然他的課程要求可能與其他學科相比沒有那麼多,但是如果算上在生活當中的時間,就不可能計算那麼準確。
至於教材教具和師資的問題,儲朝暉表示,有沒有專職的教師,專職的教師是不是由班主任主要負責,還是要各地方去摸索。他說,“勞動課的培養目標,包括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因為勞動這樣一個特殊的特徵,所以勞動課未必要有教材,還是要根據這個勞動本身的特徵來,就是落實課標,勞動課要不要教材都可以。”
重慶合川區雙慶小學校長鬍蓉國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提到,很多勞動課的器具學校已經配備齊全,例如在烹飪課上,學校就配著電磁爐、鏟鍋等,並由學校統一提供食材,已經能夠完成一些簡單烹飪需求,只是根據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適配,可能也需要讓學生自備一些食材,然後在老師的監督下來完成。
除了學校的老師外,也會利用一些社會的資源,如校外輔導員、農民、或者某個家長,讓他們走進學校,帶著孩子走進農場。學生們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將家長請進校園,節約經費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和家長增強一種自身榮譽感和親子體驗。
▲資料圖。2021年10月12日,江西新餘市渝水區仙來學校學生進行勞動課實踐教學。
課程不僅著力學習勞動技能
還致力於學生勞動習慣、品質和精神的養成
課程《標準》在勞動技能之外,對各學段學生的義務教育勞動素養提出了要求。比如第一學段1~2年級,就提出了要做到不浪費糧食,愛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過程中遵守勞動紀律和安全規範;初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負責、有始有終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能在勞動過程中不怕髒、不怕累。
對第二學段3~4年級的學生,《標準》提出透過日常生活勞動,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在簡單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認識到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知道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主動為身邊人提供服務,形成初步的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意識,初步養成熱愛勞動的態度。除了勞動能力以外,還《標準》還要求,這一階段的學生要主動遵守勞動紀律和安全規範,養成自覺自願、認真負責、專心致志、有始有終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如何在勞動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專家:學校要得到家長支援,家長不要“大包大攬”
針對要開展的勞動課,許多網友表示從小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好事,但也引發不少家長表示質疑。一些家長擔心,佈置給孩子的勞動作業極有可能變成家長作業。如教學生學養魚,會讓家長去買魚苗,買裝置,轉變為家長養魚;教孩子學煮飯炒菜,由家長配合、“拍照”上傳。這樣走過場的勞動作業會變得形式主義,而且徒增負擔。另一方面,家長也擔心勞動課程增多會影響孩子的學業。
胡蓉國也談到,從前學校會帶著孩子出去春秋遊,而現在學校卻對開展活動有著許多顧慮。一方面,教育部門希望學校能帶著學生多開展一些活動,而很多學校就求安穩、注意安全不願意做這些活動,因為很可能因為一個差錯就無法繼續從業。另一方面,在家長看來,學校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在賺錢,從而得不到家長的支援。
面對上訴諸多的矛盾,學校如何做好與家長的溝通?胡國蓉認為,首先是要得到家長的支援和認可,不要讓家長覺得他們是有負擔的,不要讓他們覺得好像需要他們來打卡。“其實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家長去打卡,只是在做飯炒菜的過程當中,需要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學,在家長自己的勞動過程當中,孩子就能掌握這些技能。”
其次,學校必須要全方位地去協調,協調各學科的關係,協調社會和學習的關係,協調孩子和家長的關係,協調教師和家長和社會的關係,在保證教學成績的同時,提升勞動教育。
一些家長還表示了對於勞動課流於形式的擔憂,儲朝暉表示,學校要求拍照打卡這種形式本身是不對的,超越了正常的教育範圍,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勞動課在各個地方實施的時候,學校要儘可能避免這種情況。“中國教育整體來說還是重視書本教學,當下還是需要從體系上去改變過於重視分數學歷、文憑升學的觀念,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家庭、社會和各方面的活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家長要意識到培養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從小教育孩子學會整理書包、洗自己的衣服、煮飯炒菜,這可讓孩子體驗生活的樂趣,培養孩子自主生活能力,也可增強責任意識。家長“大包大攬”更多會導致孩子獨立性弱,且缺乏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因此,從培養孩子成為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勞動者出發,家庭教育要回歸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與生存教育。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實習生 馬曉玉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