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穿著校服的青春學子總是大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如今的校服,不管在樣式上,還是布料上,都呈現出多元特徵,在某種意義上,服裝是一個時代的記錄。
其實,校服也是作為現代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傳入中國的。民國時期,不僅中小學校有校服,某些大學也有校服。不過,有校服的學校大多有西方教學背景,如北京的培華女中,上海的中西女中、清心女中等中學都有統一的校服。這些穿校服的女生們,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一股新鮮的風氣,而圍繞著校服,也發生了諸多故事。
1916 年的北平,國民教育尚不普及,出現了一些教會學校,其中有專門接納女生的女子學堂(校),其中著名的一所就是由英國教會創辦的培華女中。這所學校的女學生主要來自生活富庶且思想開明的家庭。作家林徽因就是其中一員。
在培華女中讀書期間,林徽因和她的幾個同學穿著校服,一起來到照相館合影,留下了一張照片(見上圖),這張照片也成為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資料。
林徽因穿的培華女中校服,款式源於文明新裝。文明新裝是民國初年,融合西洋服飾元素和中國傳統服飾特點而形成的服飾。文明新裝形制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襖,擺長不過臀,袖短露肘或露腕,並呈喇叭狀,袖口一般為七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服的下襬多為圓弧形,並在領、袖、襟等處綴有花邊。文明新裝裙子也比較短,但不曾縮短到膝上(在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
因為留洋女學生和本土教會學校女學生率先穿著這樣的服裝,被稱為“文明新裝”。在文明新裝的基礎上,除去“倒大袖”,除去裝飾的花邊,衣料顏色以素雅為主,就形成了上世紀 20 年代前後,女校校服的基本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