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未出膛的槍彈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個孤老太婆,還能害你?”老太婆親熱地望著面前張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這孩子大約十三歲大小,遲疑地望著老太婆。遠處一望無際的原野,沒有一個人影,連樹影也找不到一點。
“還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兒走,萬一落到別人手上……”
窯裡黑魆魆的,他不敢動,聽著她摸了進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燈點著了。灶裡的火光舔在他們臉上,鍋裡有熱氣噴出來。陝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輝塗抹著無際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卻擁抱著甜美的夢:他又回到隊伍,繼續當他的馬伕,繼續同司號兵玩著……
孩子跟在老太婆後邊去割草。蒙著塵土的沙路上,尋不到雜亂的馬蹄和人腳的跡印。他熱切地望著遠方,他們——大部隊到底走得離他多遠了呢?他懊惱著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馬,突然飛機來了,他藏在一個小洞裡,聽著外面連綿不斷的爆炸聲。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來,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聲地叫喊,憑著感覺一路狂奔,卻沒遇到一個認識的人……後來才遇著老太婆。
有人送來包穀做的饃,還有人送來羊毛襪子。有著紅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懷裡,他不敢拿出來。大家都高興地盤問著:“你這麼一個娃娃,也當紅軍,你娘你老子知道麼?”
天真的、熱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臉。他暫時忘去憂愁,重複著在小組會學來的話:“紅軍是革命的軍隊,是為大多數工人農民謀利益的,要團結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著人們圍著他的臉露出無限的羨慕,他就更高興了。老太婆也扁著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這娃娃不是咱們這裡的人,你們看他那張嘴多靈呀!”
有一夜,跟著狂亂的狗吠,院子裡響起了龐雜的聲音,馬嘶聲、腳步聲和喊聲一齊湧了進來。燒著火的孩子,心在劇烈地跳:“難道自己人來了麼?”
“呯!”窯門被槍托撞開了。衝進來的人一邊罵,一邊走到灶邊,“哼,鍋裡預備著老子的晚飯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認得那帽子的樣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緊縮起來。
有人眼光掃到老太婆臉上。她瑟縮地坐在地下,掩護她身後的孩子。“這老死鬼幹嘛老挨在那兒,藏著什麼!”老婆子一動,露出了躲在那裡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個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槍先崩了你!”孩子大聲嚷叫,因為憤怒,倒一點也不懼怕了,眼睛裡燃燒著火焰。
“什麼地方來的!”拳頭又落在他身上,“聽口音,他不是這裡人!”孩子一聲不響,只是咬緊牙。門突然開了,門口直立著一個人,屋子裡頓時安靜下來。
“報告連長,有一個小奸細!”
連長走了進來,審視著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憐咱就這一個孫子,咱要靠他送終的。”老太婆嚎哭起來。幾個圍觀的老百姓壯著膽子附和:“是她的孫子。”
連長凝視著那雙直射過來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幾十雙眼睛都集中在連長手上:一把小洋刀、兩張紙票子、一頂黑帽子。紙票反面有一排字,“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國家銀行”。帽子上閃著光輝的紅色五星。看著它,孩子心裡更加光亮了,靜靜地等待判決。
“這麼小也做土匪!”
“招來吧!”連長問他。
“沒有什麼招的,任你們殺了吧!不過紅軍不是土匪,我們不騷擾老百姓,四處受人歡迎。我們對東北兵也是好的,爭取你們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們會明白過來的!”
“這小土匪真頑強,紅軍就是這麼兇悍!”他的頑強雖說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許多尊敬。連長仍是冷冷地看著他,又冷冷地問道:“你怕死不怕?”這問話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煩地昂了一下頭,急促地答道:“怕死不當紅軍!”
圍攏來看的人一層一層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連長不動聲色,只淡淡地說道:“那麼給你一顆槍彈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來了。許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開去。但沒有人,就連那些兇狠的傢伙也沒有請示,要不要立刻執行。
“不,”孩子卻鎮靜地說,“連長,還是留著那顆槍彈吧,留著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殺掉我。”
忍不住了的連長,跑過來用力擁抱著這孩子,他大聲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裡?日本人佔了我們的家鄉,殺了我們的父母妻子,我們不去報仇,卻老在這裡殺中國人。看這個小紅軍,我們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嗎?誰還要殺他,先殺了我吧……”聲音慢慢地由嘶啞而哽住了。
孩子覺得有熱的東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著一層水霧,那紅色的五星浮漾著,漸漸地高去,而他也被舉起來了!
(選自丁玲《蘇區的文藝》,有刪改)
5.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或藝術特點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軍路過騷擾這個村子時,搜到這個紅小鬼,老太婆哭嚎著“咱要靠他送終”的時候,是為了保護小紅軍。
B.小說的環境描寫富有表現力。“沒有一個人影”的原野襯托孩子與大部隊走散後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則反襯孩子做美夢時的溫馨。
C.小說結尾看似突兀卻在情理之中。連長和他的東北軍一開始對紅軍與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視死如歸、英勇無畏讓連長徹底改變了立場。
D.小紅軍的崇高思想境界感動了同樣受著欺侮的中國人。小說的最後,“他也被舉起來了”是真情的呼喚,是良知的覺醒,是民族團結的渴望。
選C 。【解析】C項,小說以連長擁抱孩子結尾,與前面他說的“那末給你一顆槍彈吧”形成明顯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為連長的變化是由其內在情感的變化造成的:開始時“冷冷的看著”“冷冷的問道”,這是在不動聲色試探孩子;後面“忍不住了”“跑過來用力擁抱”是對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所以C項第一個分句表述沒有問題,錯在後半部分,“連長……一開始對紅軍與抗日心存排斥”於文無據,從連長後面的慷慨陳詞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認同抗日的,這樣他的突然轉變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說他“徹底改變了立場”也是不對的。另外,最能打動連長的,不是“孩子的視死如歸、英勇無畏”,而是孩子“還是留著那顆槍彈吧,留著去打日本”的話語背後那種至死不忘抗日的決心。
6.請結合文字,分析“孩子”的形象特點。(6分)
孩子是一個紅軍戰士,他
(1)信仰堅定/政治覺悟成熟:孩子堅定地相信:紅軍不是土匪,不騷然百姓,紅軍是革命的軍隊,是為大多數工人農民謀利益的。
(2)深明大義/有愛國情懷;孩子到了新環境,重複著小組裡說的話,“要團結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去打日本”,當連長說“給你一顆槍彈”時,孩子卻要求連長留著那顆槍彈打日本,要殺他的話可以用刀殺。可見,孩子把民族大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3)堅強果敢:面對連長的威脅,孩子表示“怕死不當紅軍!”鎮靜地和連長對話,可見其堅強果敢。
(其它答案,如,“天真、熱情”,若言之有理亦可給分,給滿6分為止)
7.小說標題“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具有豐富的內涵。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指的是東北軍連長要殺害孩子的一顆槍彈,但最後卻沒有執行;
(2)也指孩子讓東北軍連長留著的那顆槍彈,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3)象徵著小紅軍的精神品質,他雖未上場殺敵,卻有堅定的信念、團結一致來抗日的覺悟、英勇無畏的精神;也象徵著東北軍連長被孩子感動,國恥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4)象徵著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統一戰線,團結一致來抗日,必將摧毀敵人,取得勝利。(每點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點1分。)(每點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解析:要闡釋標題的內涵,首先要分析這個標題的構成:“一顆未出膛”是定語,強調其尚未完全表現“槍彈”這一特徵;“槍彈”這一中心語,它可以實指“槍彈”,也可以是喻體,指向充滿力量的對應之物。然後,要把題目與文字關聯起來,結合具體語境來分析:一是指向小說情節,二是指向小說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說的其他人物。它們都與題目存在密切的關聯。還要注意答題時,除了第一點答情節是實指外,另外兩點,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徵,又是體現與喻體“子彈”的相似性。(每點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