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漢政權的大將,諸葛亮主要的軍事助手。他能力出眾,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可是諸葛亮屍骨未寒,他就身首異處,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麼?
我們首先看看魏延的軍事才能。
他是劉備親自提拔起來的親信將領。當年,是劉備親自帶領他來到西川。在平定西川,奪取漢中的戰爭中,他屢立戰功。在劉備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而且張飛也認為是自己。可是劉備一宣佈漢中太守的人選,卻是魏延,這讓大家都感到驚訝。
劉備在任命的儀式上,專門問魏延守漢中的想法。魏延滿懷信心地說,如果是曹操率領全天下的兵馬來攻打漢中,我就替你阻擋他,讓他得不到漢中。如果是他派偏將率領十萬人馬來攻打,我就全部消滅他。劉備大悅,而其他的人都讚賞他的豪情壯志。
如同魏延所言,在他鎮守漢中期間,沒有出過一絲差錯。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禦體系,進可攻,退可守。在魏延死後,繼任的將領依然按照他的方略守衛漢中。在興勢之戰中,蜀軍就是依託魏延的防禦方略,依託他留下的防禦體系,打退了魏軍的進攻。等到姜維的時代,姜維擅自改變了漢中的防禦方略,結果魏軍一次進攻,蜀漢就滅亡了。
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也很看重魏延這員大將。
他專門把魏延調到自己的手下,讓他作為自己的先鋒,都督前部兵馬。從此,魏延就在諸葛亮的手下,發揮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在陽溪之戰中,魏延獨自率領蜀軍,機動作戰,一個人耍弄得魏將張郃、郭淮等人顧此失彼。最終,魏延抓住戰機,把郭淮打得大敗,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魏延以他的軍事能力,成為諸葛亮手下不可或缺的將領。諸葛亮在軍事上倚靠魏延,行政後勤倚靠楊儀,他們成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不但諸葛亮,連他的敵人也十分看重魏延。
魏延在每一次諸葛亮北伐時都擔任先鋒。他給魏軍以沉重的打擊,使得魏軍對他望而生畏。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最後一次交鋒時,蜀軍在司馬懿追來的時候,擺出進攻的架勢嚇退了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追擊了一下,沒有追上就放棄了。其實,也就是擺出一個追擊的架勢,要追怎麼可能追不上。這是因為魏延還在,司馬懿不想和魏延交手。
當司馬懿得知魏延已死後,馬上向曹睿建議,發動對蜀漢的討伐。只是因為曹睿志得意滿,只想趕快享樂,沒有同意。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對魏延的看重。
魏延被滅三族的原因都有哪些?
但是,這樣一位對蜀漢舉足輕重的將領,卻死得不明不白。他是以謀反的罪名所殺,而且死後還被滅了三族。這裡面的因素很複雜,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並不想殺魏延,但是,是他的政策逼魏延而死。諸葛亮並不關心魏延的死活,他關心的是蜀漢的事業,自己的政策。在諸葛亮死前,他就對以後的蜀漢發展做出了規劃。
他已經做出了在他死後不再北伐的決定。他認為,他傾全國之力,還不能北伐成功,那麼蜀漢就沒人能夠做到成功了。所以,在他死後,蜀漢採取修生養息的策略,等待積蓄國力,有了能夠恢復漢室的人才出現後再進行北伐。
諸葛亮並不認為魏延能夠擔當起北伐的重任,他向劉禪密表,建議讓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還專門將蔣琬留在成都,準備隨時應付變局。
魏延是蜀漢政權中,職位資歷僅次於諸葛亮的人。本來應該順理成章的接替諸葛亮的擔子,可是諸葛亮這樣安排接班人,肯定會造成魏延的不滿。所以,諸葛亮的安排就是,如果魏延聽從自己的安排,屈居蔣琬之下,就安然無事。如果魏延不服,就制裁他。
因此,在安排撤軍的時候,諸葛亮在安排姜維為大軍斷後外,又讓魏延走在最後,為整個包括姜維在內的蜀軍斷後。這分明是在試探魏延。諸葛亮還說,如果魏延聽令則無事,如果不聽命令,就放棄他不管,大軍撤回。這分明就是把魏延拋棄給司馬懿消滅的意思。
果然不出諸葛亮的所料,魏延果然不同意諸葛亮的安排。魏延出於多年的憤恨,決定以武力奪回軍權。這就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造成魏延身亡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他自己,他性格蠻橫,不能容人,而且沒有政治頭腦,做事衝動。魏延平日裡依仗著自己的軍事能力,目中無人,驕橫跋扈。雖然大家都讓他三分,但是都對他敬而遠之。
而楊儀也是個小人,他也是依靠諸葛亮的器重,橫行霸道。這樣,兩個人鬧得水火不容。在諸葛亮死時,就利用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讓楊儀率領大軍撤退,魏延斷後。
魏延為了奪取軍權,相信了費禕的謊言,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告訴了費禕,包括如何更換將領。誰知道被費禕告密,引起了那些領兵將領的仇恨。而魏延又燒棧道,阻攔歸心似箭的蜀軍撤退,造成了全軍士兵的仇恨。
再加上劉禪身邊的蔣琬,給魏延定位為謀反。這樣,魏延就成了孤家寡人。雖然他不是謀反,可是眾口一詞,他就是謀反。因為他想要的權力,是每一個人都絕對不會交給他的。
在這種情況下,魏延還不去投奔曹魏,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最終,對他仇恨入骨的楊儀還藉機滅了魏延的三族。不過,楊儀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最後也被撤職流放,被逼自殺。
魏延之死是蜀漢的悲劇,這個悲劇是各種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裡,最主要的還是諸葛亮的政策,魏延自身性格的缺陷。這一切使得他最終沒能逃脫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