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評論員 孫華飛
今天,2021年全國高考全部落下帷幕,又恰逢端午假期將至,考生和家長終於可以獲得久違的放鬆。不過,俗話說“考得好不如報得好”,隨之而來的成績公佈和志願填報,又會讓家長和考生本就焦慮的神經更加緊繃。
近來,隨著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願填報變得更加複雜,相關的服務市場火爆異常,不少機構的收費動輒上萬。營銷手段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聲稱有名師指導,有的則號稱能拿到“內部資料”。面對志願填報這樣一個決定人生方向的“技術活”,許多不知所措的家長紛紛選擇相信“專業機構”,為了孩子的前途,即便被收取天價服務費也心甘情願。
志願填報無疑是高考的“第二戰場”。如果說在考場上,更緊張的是孩子,那麼在志願填報環節,更焦慮難安的則是家長。焦慮的根源首先是對高考政策和錄取規則的不甚瞭解,其次則是抱有一份“低分撿漏”的僥倖,和害怕“高分錯報”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花些費用求助於志願報考服務機構,以得到較為專業的指導和分析也無可厚非。
可隨著志願填報市場的火爆,諮詢服務費也跟著水漲船高。一些機構開始藉助營銷手段來製造焦慮,四處宣揚“滑檔風險”“低分增值”“保錄取”等,聘用一些突擊培訓而成的“專家”,增加性格測試、人生規劃等幾項看似很專業的專案,把單純的志願填報服務做成“高考經濟”的產業鏈,收割家長的焦慮成了行業賺錢的“生意經”。
當然,我們不能把志願填報服務簡單地定義為“智商稅”,畢竟家長對於招考規則的熟知,需要一個學習過程,並需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志願填報服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作為服務提供方,緊盯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藉此抬高價格狠狠撈一筆服務費,卻有“趁火打劫”之嫌。同時,高價之下能否提供同等高質量的諮詢服務,我們還要打上個問號。培訓幾天就能持證上崗的“高考志願規劃師”,人工智慧、大資料名堂下與官方資料並無二致的資料分析,如果靠這樣“應付”的服務來賺取高額服務費,則不能稱得上是取之有道。
常言“三分考七分報”,高考志願填報本就是個值得仔細研究的“技術活”,家長考生因此而焦慮也在所難免。志願填報服務的出現,原本一定程度填補了學校對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不足,緩解了考生家長在志願選擇上的焦慮。如果跑偏了方向,就會在追求金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另一個角度看,市場的火爆也反映了需求的旺盛,加強行業的規範和監管勢在必行,要爭取把服務質量提上去,努力把服務費用降下來,別把“緩解焦慮”的服務做成了“收割焦慮”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