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把孩子養廢了”比婚姻危機更可怕的,是家長們的教育危機
文/田喵喵 近年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成了很多家長的座右銘。
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前程,家長們大概從未像現在這樣焦慮過,就連明星家庭也不例外。要不要給孩子上興趣班?也一直是父母爭論的焦點。
綜藝《婆婆和媽媽》中,楊子和黃聖依因為育兒觀不同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黃聖依給兩個孩子安排了很多課外班,楊子一上來就嚴肅地說:
“聖依,你要這麼著的話,孩子將來一事無成。三四歲的小孩就給他報街舞,你說你腦子怎麼想的,你怎麼不上天呢?”
面對老公的著急上火,黃聖依其實是有點懵的,但仍非常好脾氣地解釋,要讓孩子多嘗試,才知道他們感興趣的是什麼。
楊子堅持自己的觀點:“你要這麼下去的話,安麟非得讓你給培養廢了不行。”
黃聖依說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其他同學也好幾門課外班,她拿出安迪的課程表給楊子看。
一看課程表,楊子就驚呆了:“我的天啊,放什麼假,更忙。”
他問黃聖依:“一個小孩子,除了正常的課堂之外,你又給他安排了十件事,你說他壓力能不大嗎?你要是孩子,你爸媽給你排出來這麼一個終年無休的東西,你是不是頭大?”
面對楊子的質疑,黃聖依很無奈,但依然堅定自己的看法: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你不給他排計劃的話,孩子的時間也玩掉了。
黃聖依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溫室裡長大,倡導鷹式教育。
明星家庭有龐大的家產可以託底,尚且在教育問題上如此焦慮,更何況普通家庭的父母呢?
“同學才一年級有的天天刷題了”
“我女兒幼兒園中班,給她報了英語、鋼琴、奧數和舞蹈”
……
中國家長都在卯足了勁讓孩子變優秀。
知乎上一位爸爸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兒子出生的第一天,我就發誓要讓他快樂地成長。
上了幼兒園之後,其它小朋友在學鋼琴、畫畫、游泳、跆拳道......我們陪孩子去博物館、去不同的地方旅遊,沒有給報任何的課外班。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幼兒園放學後的兒子蹲在樓下的花壇邊孤零零地看蜘蛛,而小區外一群去上課外班的孩子們歡笑著跑過去......
自此,這位爸爸就在陪孩子上各種課外班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有人收集過上百個高考狀元的資料,最後發現這些“學霸”們除了學習成績非常好之外,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三個方面的興趣愛好。
研究發現,課外興趣確實對一個人的促進作用極大。
比如藝術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和思路,教會孩子堅持;體育能夠強健體魄,給孩子好的精神氣質;書法和各種棋類包括現在的各種程式設計、機器人課程,對培養孩子專注力、訓練孩子思維是特別有幫助的。
孩子的確會在興趣班裡學到很多,並且這些經歷會深刻地影響他們往後的人生。
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說:“我一輩子賣弄的都是我14歲之前學到的東西。”
人生初期的積累非常重要。中國上億家長拼命“雞娃”,為的就是給孩子打下一個好基礎。
親戚的兩個兒子,弟弟初中就去當兵,哥哥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在弟弟退伍後出來工作,每個月拿著四五千塊錢的工資,哥哥畢業三年內就月入2萬+了。
在學習生涯,多讀幾年和少讀幾年,讀得好學校和一般學校,一輩子真的會差很遠。
教育在當下的中國,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投資方式。
教育焦慮不是憑空而來的,“讀書改變命運”,依然是當下中國父母教育焦慮最原始的動力。
耶魯大學教授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分析了父母的養育風格,跟社會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這兩個經濟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絡。
跟瑞典、挪威等國家不同的是,我們國家貧富差距大,教育回報高,父母也更傾向於“雞娃”。
小時候多讓孩子上一門興趣班,可能就相當於給孩子的未來多打開了一扇門。
讓孩子多受一年的教育,畢業後收入就可能高出20%;多讀兩年研究生,收入可能高出40%。在學歷和能力的提升之後,這種收入回報都是非常可觀的,並且是終生的。
還有一組資料比較令人震驚:
2020年一些省份的普通高中錄取率僅在40%~60%。2019年的深圳,公辦普通高中的錄取率已從47%降到45%。在上海,每3箇中考生就有1人要去讀技校或職高。
在教育這條路上,越往上走,就會有越多的人被淘汰;越靠近金字塔頂端,每一步就會擠掉數量越大的同齡人。誰能一直勝出,誰就會成為這個社會未來的“精英”。
中國上億家長教育焦慮的背後,是對孩子“成功”的期待。
而孩子“成功”的能力,除了要從學校裡習得,還要在課外興趣班上補充。
現階段,大部分學校只是教給我們知識和應付工作的技能,卻沒有教給我們愉悅自己、與人合作相處的方式方法。
中國的教育體制,一定程度上是“唯分數論”的。但近年來,學校的教學和考試正朝著更靈活的方向進步,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強烈。
成績給予我們在社會安身立命的本領,但培養孩子的興趣,才能讓孩子真正地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有著高尚情操和情緒出口的,從容自信的人。
別不信,在“單調的學習生活中”度過童年的孩子,長大後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力,是遠遠比不上從小就各種參加興趣班的孩子的。
正如大多數90年代出生的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就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
這是個“拼爹”的時代,每一位父母都在傾盡所有給到孩子最好的起點。
當然想要真正地培養好孩子,父母還得身體力行,對孩子的成長投入足夠的心力。
把孩子送去興趣班,僅僅是個開始。在孩子十幾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父母的陪伴、引導,適當的約束和鼓勵都非常重要。
正如學者周國平所說:“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否正確,究竟有無價值,完全要看結果是激發了還是壓抑了孩子的求知興趣。”
所有課外班興趣班的終極目標,無非就是激發孩子的求知興趣,讓他更熱愛生活和這個世界,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再長遠一些,這些興趣和習慣終生相伴,孩子就有了更寬廣的世界和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