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三國知名度最高的謀士,可謂是智慧與帥氣並存。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二十七歲之前隱居於南陽,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每天的安排很簡單,除了讀書吃飯,就是在地裡幹農活,交際圈也很窄,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幾個好友,偶爾小酌幾杯。
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亂世風雲再起,儘管諸葛亮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卻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但凡有才之士,都有遠大志向,不想一生默默無聞,追隨值得信任之人,幹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不為名也不為利,只希望才華不被埋沒,諸葛亮亦是如此。
經過多年沉澱,諸葛亮滿腹韜略,只等著心目中的主公出現。上天沒有讓他等太久,求賢若渴的劉備,帶著誠摯之心三顧茅廬,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答應了,從此竭盡全力輔佐劉備,無論前方道路多麼坎坷,從未想過放棄,一直對劉備不離不棄,用他那近乎於妖的才智,多次化險為夷。
劉備曾做錯過多次選擇,但把賭注押在諸葛亮身上,是他最成功的一次決定,劉備也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出手不凡,在他的幫助下,劉備逐漸站穩腳跟,從當初的一無所有,慢慢積攢豐厚家底,地盤也越來越大,先是拿下荊州,而後得到川蜀,梟雄曹操不敢小看他。
穩紮穩打,是諸葛亮做事的風格,從來不做無把握之事,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階梯,為主公劉備鋪墊帝王之路。有人認為,諸葛亮太過謹慎,不夠果斷霸氣,甚至痛批諸葛亮謹小慎微,如果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建議,分分鐘滅掉曹魏,一統三國不在話下,其實這是對諸葛亮極大的誤解,具體原因不再贅述。
諸葛亮的頭銜很多,不僅是千古名相,還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發明家,另外他文學功底深厚,《隆中對》、《出師表》皆家喻戶曉,不可多得的名作。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受到世人崇拜和敬仰,名氣遠在同時代的司馬懿、賈詡、郭嘉等謀士之上,不是算無遺策的才能,而是無可挑剔的品格。
自從跟著劉備創業,諸葛亮從早忙到晚,跟妻子黃月英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直至他四十六歲那年,才生下兒子諸葛瞻。客觀來說,諸葛亮對得起劉備,也對得起蜀漢百姓,唯獨有愧於妻兒,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貢獻給朝廷,缺少對妻兒的陪伴,缺少對兒子悉心教育。諸葛亮去世前,留給兒子一封家書,全篇都是千古名句,字字珠璣,讀後發人深省。
《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文章寫於公元234年,當時諸葛瞻年僅8歲,距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只有幾個月。或許覺得自己時日無多,以後再也沒機會教導兒子,擔心他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故作此文。《誡子書》共有86個字,可謂是一字千金,充滿諸葛亮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心願,身為人父,諸葛亮非常疼愛兒子諸葛瞻,告訴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道理,希望他做到淡泊明志,無論做事還是讀書,都要保持專一的心態,切勿三心二意,否則將一事無成。若想有所成就,必須專心學習,戒驕戒躁,方能學業有成,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作為一代名相,諸葛亮無愧於蜀漢,也無愧於內心。他一生鞠躬盡瘁,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智慧,不管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振聾發聵,值得世人用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