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人要比死人有價值的多
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到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再到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當中,漢人與匈奴關係始終處於敵對狀態,沒有任何可以緩解的餘地。但是奇怪的是如果漢人流浪在外被當地的匈奴人抓獲的話,會給他分配一個匈奴女子作為妻子,直到生下孩子以後才能夠離開。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就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不幸被匈奴人抓獲,以後匈奴給他分配了一個匈奴女子作為妻子並且生下一個孩子。
“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這裡的娶妻不是張騫自願,而是有著強迫意味。也就是匈奴人實際上是強迫抓獲的漢人來進行婚姻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首先匈奴人口比重少,增加人口資源
匈奴人雖然屢次範圍我國邊境,但是每一次發動大型戰爭間隔時間都非常的漫長。匈奴想要發動戰爭就必須維持人口資源的龐大,以方便和漢朝開戰或者抵禦漢朝的進攻。因為每一次戰爭拼的就是人口,只要人口資源豐富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來組織下一次的進攻。
但是草原的環境非常惡劣,缺衣少食,再加上戰爭不斷地消耗著匈奴內部的青年男丁,常常會出現孤兒寡母的情景,為此才有匈奴萬惡的文化習俗就是哥哥死後,弟弟可以繼承哥哥的妻子甚至於出現“妻後母”這樣的過繼習俗。
匈奴抓捕漢人實際上是透過讓漢人和這些過剩的女性婚配從而擴大人口資源,增加匈奴的人口數目以此來對抗漢朝。
衛律為單于謀劃,“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共守之”。顏師古注說:“秦時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孫仍號秦人。”
這裡可以看出這樣的事情秦朝就已經開始存在了,所以只要是處在匈奴邊境的的漢人被抓,結果就是通婚,以此增加人口數目,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參戰的匈奴人裡面有著:白種人,黃種人等等之類的存在。
一、留下效命。《史記》中所記載的被抓獲的漢人大部分都屬於國家派往出使的大臣,是國家核心層次的人物,屬於有能力的一幫人。再加上漢人非常注重家這個概念,為此匈奴首領就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捆綁這些漢人,讓他們能夠長期留在這一片匈奴人的土地上,在經過長時間的消磨以及沉澱從而讓這些人逐漸的忘卻朝廷,把自己當作一個匈奴來看待,進一步達為兄女效力。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好的計策屬於美人計,用他所在意的人來捆綁甚至於說服達到自願為匈奴效命的目的。
二、監視漢人。畢竟中原人非常看重和自己同甘共苦過的人,這樣的話不管自己逃跑還是幹別的事情總會帶著他們,但是在戰爭時期身邊有著家眷就是一種累贅,就像劉邦為了逃命將自己的兒子都給丟了出去。
所以他們想要逃跑肯定會拖家帶口,導致動靜非常大,很容易就會被發現,導致逃跑失敗。有些匈奴女子甚至將他們逃跑的訊息告訴上面,一次來換得獎勵。
三、不反對政策。匈奴實際上思想非常的開放,從來不介意地域之間的差異,甚至不反感娶一個不是本族的人為妻或者嫁給其他族的男人。
所以這樣就會使得匈奴人能夠將美人計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一但這些漢朝人能夠留下來,他們提的建議會極大促進匈奴的發展。
《鹽鐵論》:“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無壇宇之居、男女之別。最後促進民族大融合
匈奴人有著自己的遊牧文化,但是這常常伴隨著極大的風險。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後代人能夠融入田園生活,從而促進民族大融合。漢人對於匈奴人非常的排斥,甚至感到厭惡,但是對於自己的骨肉確實心疼的要緊,也就不在乎他是否有著匈奴人的血脈。
匈奴人提倡和漢人通婚,這樣可以繼承漢人那些先進的文化,從而帶動匈奴人自身的發展,進一步加快民族大融合的形式出現。
匈奴人非常的聰明,他們透過優待漢人俘虜從而得到漢人的感激,再將本族的女子許配給他,讓他結婚生子,用家來牽絆他們,使得他們能夠為自己效力,不斷地將漢人的先進文化傳播到匈奴。
而且進一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發展自身,不斷地壯大自己。殊不知在和漢人通婚,實際上進一步的加快民族大融合,使得漢人和匈奴成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