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丁義浩(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東北大學教授)
課程思政,就是要深入挖掘並運用各門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引導教師發揮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實現各門課程協同育人。可見,課程思政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如何真正做到育知和育德的有機融合,達到育人和育才的真正統一,是當前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教育價值旨歸的重點難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理念架構、組織設計、實施推進等多方面著手,凝練經驗、總結規律、創新形式、豐富內容,著力構建高水平的課程思政協同發展體系,實現高校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從“良心活”向“政治強”轉變、教學內容從“講教材”向“講學理”轉變、教學方式從“單獨唱”向“大合唱”轉變。
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協同。教師首先要增強“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自覺,提升對科學理論掌握的系統性,強化育心鑄魂的主動性責任感,將思政教育體系與知識教育體系相貫通。提高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功力,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量、提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度。注重教育內容設計的邏輯自洽和內涵延展,“顯隱結合”、以“隱”為主。實踐證明,只有做到從設計、實施到效果檢驗“一盤棋”,以多維的推進舉措不斷彰顯課程的價值屬性,做到“課程設計有靈魂、課堂教學有活力”,才能有效釋放所有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打造標準與激勵創新相協同。課程思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既遵循課程建設的邏輯,又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成才需求;既兼顧課程內容的學術性、發展性,又注重建設的個性化、多元化,做到因材施教、順勢而為。逐漸構建課程思政建設的科學標準和評價體系,使課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訂、教材編審,體現在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中。要結合工作實際和辦學特點,在典型示範的基礎上實現課程體系、專業體系、學科體系的全鏈條貫穿,使課程思政由小到大、由點到面,實現全覆蓋。同時,要做到創新賦能,鼓勵先行先試,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績效考核、評優獎勵等指標體系中,建立起逐步完善的考核和激勵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科學設計與有序實施相協同。教師們需圍繞“價值目標”的實現度,對課程思政的內容、手段、方法進行科學設計,將定量與定性結合,改變慣性的“量化”思維,克服用“完成任務”數量來機械評價教育效果的錯誤傾向。注重漸進化推進,堅持問題和目標雙導向,杜絕一蹴而就,防止一哄而起、一鬨而散,逐漸實現“建”“評”“改”一體化,切實提高課程思政實效。實踐證明,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個性化評價,不搞人人過關、避免層層留痕,從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培養質量等維度進行客觀考量,動態監測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建立問題快速反饋和有效解決的評價機制,使課程思政建設行之有效、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9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