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黃巢敗亡時,人們最多提及的往往只是兩個人:第一個是李克用。第二個是朱溫。似乎是因為這兩人的存在,才註定了黃巢的敗亡。
人們經常說到這兩個人,一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這兩個人在黃巢的敗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顯然是因為這兩個人,後來都修成了正果。
黃巢進入長安二十八年後,第一個修成正果的人就是朱溫,他是大梁太祖皇帝。
此後又經過十年博殺,第二個修成正果的人就是李克用的兒子,所以李克用也被追認為大唐太祖皇帝。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說到黃巢敗亡時,後人自然會把李克用和朱溫的作用說重要無比。
實際上,如果這兩個人在海選階段就被淘汰出局,人們再寫這段歷史時,肯定不會這樣說他們了。
因為李克用、朱溫當時的成就,其實也就是軍閥甲、軍閥乙的水平。如果沒有後來的成功,他們此時的成就放到歷史書上根本不值一提。
黃巢的敗亡,是眾人圍攻的結果。
在黃巢江河日下之際,背叛他的絕不是朱溫一個人,在黃巢江河日下之際,出來圍剿黃巢的也不只李克用一人。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提及的楊復光,即使沒有真正修成正果,但史書依然對他圍剿黃巢的功績說了又說,而且不吝惜讚譽的詞語。
問題是,誰叫他沒有修成正果呢,所以你翻開《唐書》、《資治通鑑》可能會看到楊復光的眾多光輝事蹟,但大家依然認為他就是個打醬油的。
如果楊復光的養子、養侄、養孫最終修成了正果。那人們後來在說起圍剿黃巢之亂時,肯定就會聚光全集中在他身上。
事實上,二十四史那種官修歷史書,本身就有英雄傳奇的色彩。總而言之,成王敗寇;歷史就是好人壞人、正義邪惡的大戰。
而後來故事性越來越強的歷史故事裡,更是把這種內容往極致了寫。
總而言之,逮住一個大英雄,拼命地吹;逮住反面人物,往死了貶。好像不把正義、邪惡;好人、壞人寫得臉譜分明,就不足以寫好這段歷史。
在這種背景下,所有歷史的聚光燈都打在幾個大人物身上,好像歷史就是他們隻手改天換日的結果。
在黃巢進入長安後,宰相鄭畋坐鎮鳳翔,面對黃巢的進攻,就取得了一場大勝仗。這一仗,斬敵兩萬級,伏屍幾十裡。
中和元年,賊將王璠率眾三萬來攻……日暮,軍四合,鏖戰龍尾坡,殺賊二萬級,積屍數十里,多獲鎧仗,璠遁去,禽璠子斬之,威動京師。
隨後,鄭畋聯合西北各地軍政長官,聯手打得黃巢逃離長安。雖然後來黃巢收復了長安城,但是黃巢在西部擴張的勢頭也被遏制住了。
時諸鎮兵在寰內尚數萬,無所歸,畋招來之,厚加慰結。乃與涇原程宗楚、秦州仇公遇、鄜延李孝恭、夏州拓拔思恭約盟,傳檄天下。時王命不出劍門,四方謂王室微,不能復興;及畋檄至,遠近鹹聳,各治兵思立功,奔問行在。巢大懼,不敢西謀。
如果大唐帝國中興,自然會誇大鄭畋的功勞:在危難之際,還得大唐帝國的宰相親自出馬。
在此過程中,有一個叫王處存的河北蕃鎮大佬,也率軍積極響應鄭畋,而且率軍第一個攻入了長安城。
《唐書》在說到王處存時,也曾說“處存平黃巢,定京師,功冠諸將。”而且,在說到破黃巢的功勞時,也是與李克用並稱。
黃巢陷京師,處存號哭,不俟詔,分麾下兵二千間道至山南衛乘輿……王鐸差興復功,以勤王舉義處存為第一,收城破賊克用為第一。
王處存絕不是一個打醬油的人,因為他這一系在殘唐五代作為一方諸侯,至少存在了三十多年。
問題是,翻開英雄傳奇化的歷史故事,因為王處存最後沒有修成正果,所以王處存表現再優秀,江湖地位再高,他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
如果王處存一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人們在寫黃巢之亂時,自然會把王處存當成主角去寫,並且會讓人有意無意地感覺,能圍剿黃巢勝利,主要就是王處存的功勞。
最後取得黃巢人頭的大佬名字叫時溥,他不但最後割了下黃巢的首級,更在此前,就迫使黃巢軍中的二號人物尚讓率眾投降了他。
溥地介於賊,乃悉師討之,軍鋒甚盛,連戰輒克,授東面兵馬都統。遂合許、兗、鄆兵,逐尚讓於太康,斬首數萬級,讓以所部萬人降。
大唐政府在圍剿黃巢結束後,也高度認可了時溥的功勞,並給了他郡王的爵位。
溥遣將李師悅等追尾巢至萊蕪,大破之。諸將爭得巢首,而林言斬之,持歸溥,以獻天子,故破賊溥功第一。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鉅鹿郡王。
時溥也算一號人物,因為他一直也是一方諸侯。在黃巢死後十多年,才被朱溫淘汰出局。
如果時溥一系修成了正果,人們在說這段歷史時,肯定就會大說特說時溥的光輝事蹟了。
問題是,時溥沒有修成正果,所以在故事化的歷史書中,他也是一個打醬油的,甚至連他的名字也懶得提一下。
黃巢跑出長安後,圍剿黃巢立下第一功的人是誰呢?自然是趙犨。
在黃巢還在長安時,陳州節度使趙犨就認為,黃巢逃出長安後,首當其衝出走的地方就會是陳州方向,所以在此時,趙犨就開始精心準備了。
黃巢入長安,所在盜興,陳人詣節度府,請犨為刺史,表於朝,授之。既視事,會官屬計曰:"巢若不死長安,必東出關,陳其衝也。"乃培城疏塹,實倉庫,峙藁薪,為守計。民有貲者悉內之,繕甲兵,募悍勇,悉補子弟領兵。
而黃巢逃出長安後,就是跑到陳州城下。而且趙犨首戰告捷,大敗黃巢,並斬殺黃巢帳下大將孟楷。
巢敗,果東奔。賊將孟楷以萬人寇項,犨擊禽之。僖宗嘉其功,遷累檢校司空。
關鍵是,趙犨把黃巢主力拖在陳州城下,長達三百多天,黃巢於是進退失據了。
巢聞楷死,驚且怒,悉軍據溵水,與秦宗權合兵數十萬,繚長壕五週,百道攻之。州人大恐,犨令曰:"士貴建功立名節,今雖眾寡不敵,男子當死地求生,徒懼無益也。且死國,不愈生為賊乎?吾家食陳祿,誓破賊以保陳,異議者斬!"眾聽命。引銳士出戰,屢破賊。巢益怒,將必屠之,乃起八仙營於州左,僣象宮闕,列百官曹署,儲糧為持久計。宗權輸鎧仗軍須,賊益張。犨小大數百戰,勝負相當,故人心固,乃間道乞師於朱全忠。未幾,汴軍至,壁西北,陳人思奮,犨引兵急擊賊,破之。圍凡三百日而解。
看這段歷史的人,有幾個人能知道趙犨呢?甚至是,趙犨的名字,有幾個人能念出來呢?
要知道,趙犨在殘唐五代也是個風雲人物。因為趙犨後來緊跟朱溫,一直是朱溫最重要的盟友,所以他與朱溫結成兒女親家。趙犨死後,他的兩個弟弟繼續坐鎮陳州,作為一方大佬存在了二三十年時間。梁帝國建立後,趙犨的兒子始終是權傾朝野的人物。
這樣一個人物,寫到故事化的殘唐五代史上,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人物,甚至提都沒有提。如果他修成正果呢?在說到黃巢之亂時,他的動人事蹟,那可太值得大書特書了。
從前面的例子,我們大約更可以看出來,如果李克用、朱溫沒有修成正果,就算人們會說李克用、朱溫的功勞,肯定也不會大書特書了。因為很難說李克用、朱溫在圍剿黃巢的過程中,就比前面的人強很多。
因為朱溫修成正果了,所以人們說黃巢的失敗,常常會提到朱溫棄暗投明。總而言之,朱溫在關鍵時候棄暗投明,讓大唐絕處逢生了。
實際上,黃巢手下投降大唐帝國的人那是多了去了。只是大多數人後來的歷史地位太低,所以他們投降大唐帝國的事,人們都懶得多記一筆,更懶得多看一眼。
在朱溫以同州防禦使的身份反正後,當時華州節度使李祥也要反正,只是李祥被監軍殺了。
李詳以重榮待溫厚,亦欲歸之,為監軍所告;黃巢殺之,以其弟思鄴為華州刺史。
當然了,因為這種反叛已是大勢所趨,所以李祥死了,李祥的下屬王遇率人,依然殺了黃巢的弟弟,繼續反叛了。
李詳舊卒共逐黃思鄴,推華陰鎮使王遇為主,以華州降於王重榮,王鐸承製以遇為刺史。
說到朱溫投降,我們不能不提一下王重榮。
王重榮在黃巢入關中前夕,透過武力奪取河中地區。隨後投靠黃巢,不久後又反正,與楊復光聯手,迫使同州朱溫投降。
重榮選兵三萬攻溫,溫懼,悉鑿舟沉於河,遂舉同州降。復光欲斬之,重榮曰:“今招賊,一切釋罪。且溫武銳可用,殺之不祥。”表為同華節度使。有詔即副河中行營招討,賜名全忠。
朱溫投降大唐後,開始就是跟著王重榮混的。因為朱溫的母親姓王,所以朱溫投降大唐後,就認王重榮當舅舅。
巢喪二州,怒甚,自將精兵數萬壁梁田。重榮軍華陰,復光軍渭北,掎角攻之,賊大敗,執其將趙璋,巢中流矢走。
在與黃巢大戰之時,楊復光、王重榮也損失慘重。事實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才請李克用前來幫助圍剿黃巢。
重榮兵亦死耗相當。懼巢復振,憂之,與復光計,復光曰:“我世與李克用共憂患,其人忠不顧難,死義如己。若乞師焉,事蔑不濟。”乃遣使者約連和。
圍剿黃巢勝利後,大唐帝國給了王重榮極高規格的封賞。
遂平巢,復京師。以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累加檢校太傅。
而且王重榮兄弟、兒子、侄子作為一方諸侯,也是維持了二十多年。事實上,朱溫把王重榮一系砍倒後,才擁有了爭奪關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