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作者:李政濤(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雙減”政策將作業改革放在聚光燈下重新定位,促使我們深度思考四個方面的關係:
作業和育人的關係。“雙減”政策帶給作業改革的最大變化,是理念的改變,讓我們回到了作業的原點:為什麼要佈置作業?歸根到底,是為了育人。這對之前作業管理中屢見不鮮的“本末倒置”現象,是徹底扭轉,它改變了傳統作業管理中“眼中有作業、有分數,但唯獨沒有人”的痼疾,釐清了“好作業”的標準或者尺度。
作業和學生的關係。“完不成作業也要按時就寢”,體現了鮮明的“學生立場”,真正把學生放在了正中央。這樣的作業,才是體現育人標準的人性化、彈性化與個性化的“好作業”。
作業和治理的關係。在從管理走向治理的過程中,作業被置於“治理”層面重新設計實施。這意味著,需要建構圍繞作業改革的多元主體協同聯動機制,處理好學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和社會教育力“三力”融合的關係。
作業和高質量的關係。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征途上,作業質量既自成體系,同時也是整個高質量體系的建設載體,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二者構成了雙向式的互動生成關係。
這四個關係,對“雙減”政策出臺後的作業改革,都提出了有挑戰性的新問題。例如,如何透過把作業的參與權、設計權、選擇權還給學生,更加充分體現學生立場?如何依託作業治理,實現“在育分中育人,以育人的方式育分”,避免育分和育人之間的長期割裂,走向育分和育人之間的融通?如何建構適應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需要的作業治理體系?這些問題,不僅是作業層面的問題,也是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8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