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858年,太平軍連續3次大捷,為太平天國續命6年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經典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2萬多骨幹死於內鬥,信仰崩潰,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57年5月,石達開與洪秀全關係惡化,率10萬兵馬脫離天京,無疑給太平天國雪上加霜。兩次“事變”,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面臨崩潰之危險。
太平天國窩裡鬥,八旗、綠營、湘軍乘勢反攻,湖北戰場、江西戰場、皖北戰場、天京戰場連續告急。不久,武昌、漢陽、九江、湖口、廬州、鎮江、句容等戰略重鎮丟失,“兩大營”再次合圍天京;吳全美“紅單船”封鎖江面,截斷天京糧道,太平天國面臨崩潰之境地。
處境艱難,洪秀全提拔新人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承擔起力挽狂瀾之重任。1858年,他們連續取得3次大捷,收復眾多失地,清軍精銳死傷慘重,太平天國得以續命6年。

01、浦口大捷,陳玉成、李秀成聯手,摧毀“江北大營”
1853年3月,太平軍殺入南京,琦善、勝保等率萬餘八旗抵達揚州郊外,組建“江北大營”,威脅天京之同時阻止太平軍北伐燕京,威脅清朝心臟地帶。此時的“江北大營”腐朽沒落,不是太平軍之對手。1856年初,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渡江作戰,將其摧毀。
第一版“江北大營”不行,第二版就比較厲害了。統帥德興阿、勝保雖說軍事水平一般,但關外調來的馬隊十分彪悍,再加上和春“江南大營”配合,可謂如虎添翼。此時,“江北大營”屯駐浦口,直接威脅天京安全,李秀成手頭7000兵馬,難以抵擋。
李秀成《自述書》中談到,德興阿佔領浦口,截斷天京北面糧道,局勢不妙。為打通糧道,李秀成率7000兵馬從天長進兵攻打清軍,摧毀營壘十餘座。但是,李秀成兵力不足,德興阿主力增援戰場,太平軍潰敗,陣亡近兩千。
單靠自己力量,李秀成搞不定“江北大營”,於是邀請陳玉成參戰,集合數萬精銳猛攻浦口,踏平營壘一百餘座。接著,太平軍繼續追擊,連克儀徵、六合、揚州、瓜州,殲滅清軍萬餘,暫時解除天京之圍。

02、三河大捷,陳玉成、李秀成再次聯手,殲滅湘軍精銳6000,第一悍將李續賓陣亡
1858年9月,正當陳玉成、李秀成與德興阿大戰浦口之際,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率8000兵馬征討安徽,鮑超、多隆阿、李續宜等出兵協助。此時,悍將李續賓志得意滿,前不久拿下九江,屠殺太平軍17000餘人,解剖守將林啟容,被授予浙江布政使,加巡撫銜。
進入安徽後,湘軍兵分兩句:鮑超、多隆阿、李續宜圍攻安慶,李續賓率8000兵馬征討廬州。此時,皖北太平軍幾乎都調往天京戰場參與浦口之戰,所以李續賓進展十分順利。力捧李續賓之人,如是說到:一個月內,連克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兵鋒直抵廬州南面三河鎮。
三河鎮,太平天國主要糧食儲存基地,戰略地位非同一般。李續賓攻打三河鎮,守將吳定規連續告急,陳玉成讓他再堅守一陣,等待援軍到來。10月,陳玉成結束浦口戰役,立刻率主力增援三河,並邀請李秀成參戰。此戰,李續賓陣亡,6000精銳被殺,湘軍元氣大傷。
三河大捷,6000精兵陣亡,隨後陳玉成收復桐城,再次殲滅湘軍1000餘人,可謂是巨大勝利。要知道,李續賓所部8000兵馬是湘軍鼻祖羅澤南一手培養出來,也是第一支公開打出“湘軍”旗號,而非“湘勇”的武裝力量,是曾國藩發家之資本。

03、蕪湖大捷,李世賢集中兵力,“江南大營”主力被消滅大半,提督鄧紹良被擊斃
相對於三河大捷,蕪湖大捷知名度小很多,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這是為何呢?原因很簡單,湘軍是最後勝利者,湘系集團自然大肆宣傳其豐功偉績;“江南大營”是失敗者,無論有多大戰績,都會被湘系集團淡化,甚至一筆帶過。其實,“江南大營”一直充當主力,湘軍只是炮灰,若非咸豐瞎折騰,估計就沒曾國藩崛起之機會了。
李秀成《自述書》中提到,天京被圍攻七次,其中6次與“江南大營”有關,和春、張國樑還完成合圍,差點破了天京。蕪湖位於天京西面,是太平天國主要儲糧基地之一,也是上游運輸物資之中轉站,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清朝軍事部署中,蕪湖屬於“江南大營”轄區,由浙江、安徽提供軍餉。
1858年11月,浙江提督鄧紹良、總兵戴文英率2萬兵馬進犯蕪湖,與李世賢交戰。此時,太平軍不惹“江南大營”,鄧紹良為何主動發起進攻呢?很簡單,陳玉成剛贏得三河大捷,皖北局勢穩定,太平軍有可能乘勢從皖南進入浙江,佔領清朝財稅重地,威脅“江南大營”後路。此外,浙江是大營糧餉供應基地,鄧紹良不得不重視。
鄧紹良、戴文英2萬兵馬,來勢洶洶,可惜浙江巡撫沒及時發放餉銀,清軍作戰積極性不高。李世賢抓住戰機,以少量人馬牽制黃池清軍,本人親率主力圍攻灣沚,即鄧紹良大營。此戰,鄧紹良、戴文英等悍將被擊斃,斬殺清軍萬餘,“江南大營”主力損失過半,後被李秀成徹底摧毀。

1858年,太平軍連續取得浦口大捷、三河大捷、蕪湖大捷,殲滅清軍銳數萬,收復眾多失地,為太平天國續命6年。若沒這三次大捷,清軍東西兩線夾擊,太平天國熬不到1864年。其中,李續賓、鄧紹良陣亡對清朝震動最大,他倆都是湖南籍悍將,勇猛頑強,是太平軍勁敵。
就拿鄧紹良來說,他算是扭轉大清國運之人。1852年,太平軍炸燬長沙城牆,即將衝入城內。此時,鄧紹良率軍趕到,親自揮刀砍殺太平軍,被槍支擊中肩膀時,忍住苦痛,一邊指揮清軍反擊,一邊修繕缺口,長沙才避免陷落。《清史稿》載:“入任城守,地雷發,持刀屹立,炮洞左臂,不動,殪先登賊,賊退。”
若是鄧紹良沒及時趕到,太平軍攻破長沙,進而席捲兩湖,引爆湖南天地會大起義,湘軍將失去生存之土壤。沒有湘軍賣力,光靠八旗、綠營,清朝搞不定太平天國,近代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景象。鄧紹良被殺,清朝授予諡號“忠武”,是武將最高待遇,其87歲父親鄧士儼,清朝撫卹400兩白銀。
綜上所述,1858年,太平軍連續贏得三場大捷,開創了大好局面,為太平天國續命6年。但是,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諸侯王之間常常較勁,沒能繼續團結協作,擴大戰果,最終被清軍逆襲。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