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瞭望》新聞週刊報道,不少家長為了實現孩子的“演藝夢想”,不慎陷入童星培訓及經紀機構的高價陷阱。他們不僅需要承受不菲的經濟損失,負面情緒和精神壓力也難以一時消解,尤其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過早的商業滲透和急功近利的虛榮作祟,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隨著整體消費水平、教育觀念的提升,為實現孩子的“演藝夢想”,一些家長投入了大量個人資源。據某產業研究機構釋出的《2015—2020年中國少兒藝術培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目前我國2—12歲少兒參加各類藝術培訓的人次每年超過1億。但從實際情況看,各類少兒藝術培訓機構並不是什麼“夢工廠”,相反,在培訓資質、內容、收費等各方面佈設了不少陷阱。譬如就家長與其簽訂的所謂合同來說,表意模糊、權益不清是最常見的套路,甚至有時直接以口頭承諾代替書面約定,由此導致的事後扯皮或推諉,簡直層出不窮。
我們知道,兒童的天賦中具有多元智慧結構,有很多人的確具有演藝潛質,乃至將來有可能成為傑出的演員、藝術家。正規的藝術培訓和經紀機構,在某種意義上兼有“星探”的味道,其提供的專業服務,尤其是重要平臺,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無論是家長、孩子還是相關機構,都要保持基本的理性,更準確點說,是尊重基本常識和保持正確評估的能力。培訓機構或經紀組織僅憑一場自娛自樂的才藝比拼,就能確保那些“幸運兒”在正規的電視臺進行表演,甚至還當主持人、給鏡頭特寫?孩子經過一週的強化包裝,就能在臺上收放自如、享受真誠的掌聲了嗎?更不要說那些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培訓費用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了。
對於家長來說,區分培訓機構是否正規,經營管理是否越界,行業口碑是否樹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如果再細心一點,透過媒體、網路等途徑,還能獲知其運營模式。比如,不少電視臺有群演需要,會主動聯絡此類機構,但參演兒童很難成為主要角色,有時連鏡頭都沒有。至於後期剪輯等製作環節,更是培訓機構無權干涉的。如果掌握此類資訊,家長的很多選擇就可能趨於客觀全面,而非輕信旁人忽悠。
同時,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定時間和經驗作前提的,有時候還可能走些彎路。對此,家長要有清醒認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人要想取得些微成功,無不需要付出萬分的艱辛和耐力,古人說“板凳需坐十年冷”,正是這個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打包票式的速成班、強化班、特訓班,均是無稽之談。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也常有不瞭解其所長所短之處,僅有數面之緣的培訓方,竟然能一眼看中孩子的所謂“才華”,真叫人匪夷所思。實際上,此“才”乃是“財”,此“華”乃是“花”,恐怕令你花掉錢財,才是真相。
對培訓機構或經紀組織來說,短期的經濟效益可以讓他們發展得很快,但這種竭澤而漁的“薅羊毛”行為,勢必會引來家長、輿論和監管方的重重壓力,最後得不償失。何況在網路時代,資訊發達、渠道多元,任何想透過壟斷渠道、暗箱獲利而不是創造價值的行為,都只是自作聰明的短視之舉。
無論是家長還是培訓機構或經紀組織,都應充分地迴歸理性軌道。遵從兒童發展的天然屬性,恪守行業準則和基本倫理,堅持獨立判斷,且底線思維不放鬆。當然,上級管理部門也須加強監督、引導,共同營造良性的行業環境,為更多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