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阿房宮”這個詞,都是透過杜牧的《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這是何等宏大,何等壯麗,何等浩瀚?
可是這裡有個明顯的問題,出生在唐德宗時代的杜牧怎麼可能見過1000多年前的古建築?更何況秦末暴動四起,烽火連天。咸陽所有的官方建築幾乎都沒有留下,未央宮是蕭何後來督建的;並且,這一宮殿也沒有相應的畫作流傳,杜牧是怎麼寫出這篇千古散文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文人特有的想象。
杜牧的目的,只是勸誡唐敬宗不要大興土木,免得被若干年後也被項羽燒燬,也免得“後人復哀後人也”。但當時的杜牧已經是全國知名的文學家了,這勸誡文章也必須要寫的出彩,寫的曠世,這,才是杜十三。於是就有了文中描寫阿旁宮的字句。這樣的阿旁宮,只是浮現在杜先生的頭腦中的。
究竟有沒有阿房宮呢?有。不過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迫不及待的開始了秦國的“四大工程”:始皇陵、秦直道、秦長城和阿房宮。
但建造阿房宮的想法不是從開始就形成的。
隨著統一後咸陽人口的增加,嬴政為了躲避喧鬧,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選中了一方土地,決定建造史上最雄偉的阿房宮。
阿房宮是公元前212年修建的,不到兩年後,嬴政就駕崩了。由於當時始皇陵還沒有完工,全國所有的精裝勞力都被拉去修陵墓了。(據史料記載,約30萬人)阿房宮的工程就擱下了。剛修完皇陵後一年,二世又被趙高逼死了,天下大亂,阿房宮就徹底成了“爛尾樓”。
《長安志》記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為什麼南面無牆?因為還沒建。
2004年11月開始,國家考古隊重點尋找和確定阿房宮遺址的範圍。經過3年時間,基本確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宮的範圍與現認的阿房宮前殿遺址的範圍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真正的阿房宮就是一個差一面牆的“前門樓子”。
如果阿房宮根本就沒有建完,項羽燒的是哪?項羽燒燬阿房宮的說法,最初也是起源於《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的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可見,這把火項羽確實是放了,但依照項羽的性格,肯定不會大老遠的跑到荒無人煙的咸陽郊區去燒一個還沒完工的“前門樓子”。他燒的,肯定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居住的咸陽宮。“秦宮室”,不僅有宮,還要有室,能住人,能生活,方為“室”。當時的阿房宮距離能住人恐怕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另外,考古隊在阿房宮遺址的考察中,並沒有在表土層和深土層中發現紅色焦土和草木灰的痕跡。這就也從考古上證明了這裡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火災,這個沒有建完的“前門樓子”是由於年代和風化自然倒塌的。
其實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也曾提到:“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古人的“文章啟”,必定要說明文章的選定出處等,這則啟中沒有說明文章的史籍依據和典故摘錄,可見,阿房宮的規模確實來源於杜牧的想象。
個人微信公眾號:秦南姑娘,誠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