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近2000年的封建社會,是皇帝異常多產的特有時期,也是皇帝這一主角登臺亮相、一展雄風的光輝歷史。不過不同的是:有的皇帝愛民如子、仁愛有加,如著名的仁慈皇帝宋仁宗趙禎,也有的驕奢淫逸、暴虐無常,如著名暴君皇帝隋煬帝。
明太祖朱元璋草根逆襲,稱帝建國,稱得上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勵志楷模,但在脾氣性格上卻也與暴君無異。最有力的證據便是其執政的洪武時期四大案,不去細究這四大案的具體過程,單看結果便驚心動魄、觸目驚心。空印案處死人數約1萬人,郭桓案處死人約3萬人,胡惟庸案處死約3萬人,藍玉案處死人數約2萬人。也即意味著,朱元璋單就發動的這四場大案,光殺人的數量就多達9萬之巨,這在歷代皇帝中也很是罕見。
再細究這些案件,發現朱元璋不光對“有罪之人”殺無赦,更是對追隨自己平定天下,建功立業無數的有功之臣毫不心慈手軟、大開殺戒。
如對於心腹大將徐達,雖然其為人處事極其小心謹慎,每次征戰回來必會上呈將軍印,但朱元璋對其還是很不放心,時不時試探一番。一次徐達被朱元璋灌得爛醉如泥、不省人事。等到徐達一場大覺半夜醒來,立馬被嚇得魂不附體,因為他看到自己正睡在朱元璋的吳王舊邸裡,於是他顫抖著一邊磕頭認罪,一邊哆嗦著慢慢移出舊邸。如此時時刻刻均能恪守君臣之道,這讓朱元璋暫時放下心來。不過徐達功高震主,難保他不會有不冷靜意圖謀反的一天,於是趁其背部生瘡、不宜食發物之時,朱元璋還是送給了徐達一張催命符:一隻碩大的蒸鵝。
再比如胡惟庸案中的“受害者”之一,大明開國第一位宰相,堪稱朱元璋之蕭何的李善長,在其77歲高齡之際,其全家70多口慘被朱元璋滅門。對功臣如此高懸屠刀,真正印證了那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朱元璋將這種兔死狗烹的做法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誰知當其剛進入城中,便聽到四周殺聲震天,元軍見到四周湧現出來的伏兵將其團團圍住,深知已中了埋伏,於是無心戀戰,趕緊撤離。此實際為李善長佈置的煙霧彈,因為善謀斷的他深知朱元璋大軍一走,元軍必會襲城,於是事先佈置好了包圍圈,給與元軍沉重的心理打擊。事後班師回城的朱元璋聞之不禁對這位大他十四歲的文人讚歎不已,說:“這一勝仗,就連勇猛善戰的武將也要欽佩你的智謀啊。”
之後,朱元璋在李善長的建議下,攻佔了“魚米之鄉”的太平和蕪湖,解決了部隊補給問題。並且面對連獲大捷後軍中盛行的驕縱搶掠之風,朱元璋還和李善長、徐達共同商議決定上演一出“苦肉計”,朱元璋假裝要處斬軍中統帥徐達,稀裡糊塗的其他將領紛紛勸阻,李善長便順水推舟提出瞭解決方案:讓徐達當著眾人面承諾攻下城池後不殺不搶。果然,之後徐達率軍攻克的每一座城鎮,均未發生搶掠事件,如此大大提高了朱元璋部隊的民心威望。
由以上諸多事例可以看出:李善長確實是難得的一代全能型人才,不論是事務繁雜的軍中總管,還是帶兵打仗的將軍大將,亦或是出謀劃策的謀臣軍師,李善長均能駕輕就熟、很是稱職,並屢建奇功。這與其兒時的小有名氣很是相匹配,側面反映出了他本就具有天賦異稟,可堪擔大任。
因此當朱元璋於至正二十八年,也即公元1368年在南京祭祀天地、登基稱帝之時,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祭祀儀式,朱元璋也交由李善長全權主持。大明建立後朱元璋還任命他為明朝第一位宰相,統領朝臣,並當著文武大臣的面說道:“我既為君,善長當為相”,給予了李善長位列宰相的極大合法性。
不過李善長雖然才能卓著,但可惜有一缺憾:書讀得少,自幼雖然家境殷實,但因為天賦異稟、多謀善斷,深受鄉鄰尊重,便有些恃才放曠耽誤了學業,在讀書方面只能說是略通文墨。為何李善長有條件讀書卻不讀呢?很顯然與之過早成名有關,以他的聰明伶俐他覺得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便對書中之言有些輕視。但他不知道的是:書本的作用不僅是教會人出人頭地,更是教會人學會為人處世,尤其是伴君之道。
同時熟讀書之人便也能看通世事,心胸也會變得開闊,不至於糾結一處走死衚衕。很可惜李善長因為書讀少了,使得功成名就後的他在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心胸開闊方面裹足不前,甚至是後退數里,這為他晚年的悽慘滅門埋下了伏筆。
於是躋身於朝臣之首的李善長在大權獨攬後漸漸顯示出了其心胸狹隘的一面,一是任人唯親,開始在朝廷組建同鄉人的小圈子——淮人集團。對於同鄉以外的人,他基本一律打壓。當聽聞朱元璋說楊憲可居相位,李善長私下便對他的淮人集團說道:“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能為大官矣”,於是先下手為強,將楊憲多方陷害,致使其無緣相位,隨後將同鄉的胡惟庸推上了相位。
組建了淮人集團的李善長脾氣也變大了許多,尤其晚年的他這方面更甚,開始了富貴驕奢的生活,並且對其他朝臣頤指氣盛,這不僅讓文武百官很是不滿,也引得朱元璋極為厭煩,於是之前還經常稱讚李善長“處事果斷”,現在卻斥責其“獨斷專行”;以前還時常誇獎他“為朕分憂”,如今指責他“目無皇帝”。
實際一代梟雄的朱元璋對於李善長這些小動作也早有耳聞,但考慮到其乃明朝“功臣之首”便沒有立即處罰,而是透過談話來予以旁敲側擊。朱元璋曾多次與朝臣談論治國之道,告誡群臣恪守臣禮,不要恣意妄為、任人唯親。倘若李善長能多讀幾本書,不可能不會從朱元璋這些話中領悟一二,也不至於晚節不保。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劉伯溫,不同於李善長的少讀書,劉伯溫通百家經史、曉百家之言,故功成名就之後一直謹言慎行。當被胡惟庸告發陷害之時,劉伯溫火速趕往南京面見朱元璋進行解釋,暫時打消了其顧慮,隨後深諳帝王之道和朱元璋脾氣秉性的劉伯溫便沒有立即離開南京,而是留下來方便朱元璋“監視”,如此用心之縝密,是書讀得少的李善長無以企及的。
如此說來,李善長為朱元璋之蕭何,功勳卓著,卻因讀書不多致使大權獨攬的他心思走向狹隘,最終導致77歲時全家70多口被滅門。如是倒也不能全怪朱元璋“暴虐”,他自己“作死”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