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引進“菲律賓博士”,師資提升還是“歪門邪道”|新京報快評
▲邵陽學院校門。 圖/邵陽學院官網
築巢引鳳,重金引才,對一所大學而言,本是好事情。但這兩天,恰恰是一份校內人事公示名單,把原本籍籍無名的邵陽學院送上了熱搜。
這份公示名單顯示,邵陽學院今年一次性引進23名博士,全部畢業於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教育學)專業,就讀時間均是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並且,這23人中,除1人為校外引進外,其他22名後面都備註為“畢業返校”。這就意味著他們攻讀博士學位前,都是該校的員工。此外,邵陽學院給這23人均落實包括科研啟動經費在內合計84.4萬的引進待遇。
對於此事,據媒體報道,湖南省教育廳人事處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了網上的相關輿情,省教育廳正在與邵陽學院銜接處理,具體情況可以諮詢學校。”
到底是師資提升還是學歷注水?
在當下國內高校,普通博士生進高校能享受如此待遇,其實並不多見。根據這則公示,兌付上述23名博士的待遇,該校總計需花費近2000萬元,學校力度也不可謂不大。
按說,一個高校一年引進23名博士,這數量並不算多,但邵陽學院的這個公示名單引爆輿情,網民一是質疑菲律賓這所亞當森大學“哲學(教育學)”博士的培養質量,二是邵陽學院把自己各個不同學院專業的老師一股腦送到這個學校,用兩年多時間就拿到一個“哲學(教育學)博士”。
據報道,這兩年多時間,因為疫情等原因,老師們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國內靠網課完成了學業。邵陽學院這番“操作”,到底是師資提升,還是學歷注水?
目前,據新京報記者核查,這所亞當森大學,已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納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的名單。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也表示,此前留學服務中心陸續收到多起舉報,反映部分國外院校在疫情期間針對中國市場大肆開設低質線上課程,其中就包括亞當森大學。
該中心相關人員進而提醒,“如果您未申報亞當森大學,建議您慎重考慮。如果您已經在亞當森大學讀完,可以提交材料遞交給審查部門對學歷進行認證。”可見,亞當森大學的辦學品質,並沒有那麼牢靠。
▲相關公告頁面截圖。 圖/中國留學網
其實,邵陽學院這種做法,在類似院校中有相當大的普遍性。如果再深入瞭解一下國內高校生態,可以發現,被“注水”的,不只是教師學歷,還有以學術論文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
國內比較權威的學術期刊水漲船高,很多學校便盯上所謂“國際發表”。由於這類發表需求形成巨大的市場吸引力,於是出現了形形色色專門為中國學者提供國際發表服務的各類機構。
由於境內外資訊的不對稱,讓國際發表變得異常魚龍混雜。一方面,國內優秀學者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的成果,提升了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有一些質量低劣甚至存在嚴重造假的學術論文,也堂而皇之地發表在國外一些學術期刊上。這些年頻頻爆出一些國際學術期刊針對中國學者的撤稿事件,只是國際學術發表市場混亂的冰山一角。
許多高校的老師就用這樣的所謂成果,拿了不菲的獎勵、評了職稱,有些甚至戴上了各類人才帽子,名利雙收。而一些學校也覺得這樣的國際發表在各類評估中加分,在各類排行榜上提升了學校學科排名。
至於真實的學術水準到底怎麼樣,學校並不關心,一如邵陽學院一次從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引進”23名哲學(教育學)博士,是否真正提升了師資水平,可能也不是學校關注的重點。
▲相關公示頁面截圖(部分)。 圖/邵陽學院官網
“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焦慮
邵陽學院是2002年經幾所專科院校合併後升格為本科,屬於所謂“新建本科院校”。在當下激烈的高校競爭中,這些院校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發展焦慮。但他們顯然更熱衷於提高師資中的博士學位比例,似乎並不真正在意師資水平。
那麼,為什麼這些學校的發展焦慮沒有催生學校對發展質量的真正關注?
邵陽學院一位二級學院的院長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多次強調這是學校的無奈之舉、權宜之計, “但確實有利於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的比例,對以後升級為大學、申請碩士點都有幫助。” 這位學院院長的話,為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提供了思路。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儘管一直強調形成多層次的高等教育格局,強調特色化辦學。但是,在辦學實踐中,一些高校把發展目標和模式,都緊盯著一些金字塔尖上的研究型大學。無論是按部就班還是跨越式發展,都是要把專科升為本科,把學院變成大學,要申請碩士點、申請博士點。
在這種發展通道上萬一受阻,發展焦慮就可能演變成生存危機。這需要目前的各類評估機制與評估標準真正符合辦學實際,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學堅守底線和立場,切實提高自己的辦學水平,而不是靠走歪門邪道。
對於邵陽學院的事情,有關方面需要切實介入調查,看看其中是否存在涉嫌違規、違紀、違法行為,所謂的“無奈之舉”和“權宜之計”不是學歷注水的理由,更不是弄虛作假的藉口。另一方面,有關方面也需要調整一下管理思路,從根本上減少各種評估活動,對確有必要的評估,不妨細化最佳化評估指標,鼓勵高校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高等教育領域的申報、評估、考核都需要回歸辦學初心,走真正提高培養質量的辦學道路。
撰稿/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徐秋穎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