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引言

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該書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增廣賢文慈不掌兵孫子兵法中曾說,為將者,要求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

。要求為將者需要有謀略能策劃,有信譽使上下團結,有仁愛可以呵護士兵和百姓以得到擁護,有勇武需身先士卒,紀律嚴明才可駕馭士兵。那麼既然為將者應該仁愛,又說慈不掌兵,是否矛盾呢?

其實不然,因為這個慈,指的是無來由的背離信譽和紀律的心慈手軟。《孫子兵法》既說了五德,也說了五危。將有五危,分別是,“必死者可殺也;必生者可虜也;忿速者可侮也;廉潔者可辱也;愛民者可煩也”。廉潔,愛民,都是褒義詞,為什麼用到這裡竟然是貶義詞呢。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為將者如果有勇無謀,只知死拼,就可能被誘殺,為將者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就可能被俘虜。為將者情緒化嚴重,急躁易怒,就可能被激將妄動,為將者愛好名聲,過於自尊,就可能被侮辱失去理智。為將者溺愛子民,就可能被敵騷擾陷入被動。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孫子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這五點是將帥易犯的過失,是用兵的災害。軍隊的覆滅、將帥的被殺,都是由於這五種致命弱點造成的,這是做將帥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平日裡愛兵如子,為的是讓士兵們能夠奮勇殺敵。

戰場之上,你死我活,若無殺伐決斷的狠心,怎麼可能贏得勝利,所謂曰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我國古代雖然長期施行重農抑商,但卻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為商之道,除了要誠信,要和氣,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商言商,就算是親兄弟,也要明算賬。不論你們私交多麼好,生意場上只論利益。對外,你對競爭對手心慈,那就是對自己夥伴的心狠。

對內,若是連自己的賬目都不能做到清晰分明,今天這裡漏一點,明天那裡灑一點。金山銀山也耗不住這麼拋費。商場如戰場,機會轉瞬即逝,一旦你優柔寡斷,遇到機會想這想那,想是不是合規矩,想是不是夠資歷,不主動出擊,那絕對發不了大財。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義不養財

錢財是每個人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為商者辛苦奮鬥,低買高賣,就算是賣力氣的活計,也不能看著對方能力隨便折價,這樣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辛苦。做企業,如果不能按照制度進行準確的管理,卻去玩什麼兄弟義氣,那趁早別做買賣了。此所謂曰義不養財。

善不為官

周星馳的代表作《九品芝麻官》有一句話:貪官奸,清官更要奸。官場爾虞我詐,又事事關乎民生。為官者,就應該如同在鋼絲繩上跳舞一般敏銳。對待同僚,要既拿他們做夥伴,又要拿他們做競爭對手。對待家人親屬,要既拿他們做親人,又要警惕他們拖你後腿。

若要與人和善,什麼好話都敢說,什麼事情都敢攬,抹不開面子卻不過情面。在家裡,要被七大姑八大姨煩死。在組織,就如牆頭草誰都不敢得罪。而恰恰最先死的,就是這種看似圓滑實則毫無原則的官吏。為官既要有自己的立場,也要有自己的原則。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清官更要奸

對於相悖者,必須快刀斬亂麻的處理,不論是家裡家外,都不能搞什麼逾越,不能退讓妥協自己的底線,免得被不知不覺地拉下深淵。此所謂曰

善不為官。

情不立事這個道理往前面兩條也成立。在官場上感情用事,同僚和上司可不會跟你感情用事,你的政績也不會跟你談感情。在商場上和人做生意,一旦感情用事,賬目就容易不分明,算來算去急眼了,朋友都做不成了,感情用事往往會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與人合夥做生意,一定要賬目分明,免得到時候賬目混淆,為人所制,以至到時候連朋友都做不成了。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小事情可以講講人情世故,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不可以看重情感。若要以情意行事,必然一輩子成不了大事,還會給自己背上大麻煩。此所謂曰

情不立事。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孔子

仁不從政“政者,正也”,政治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孔子曾說,“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得到了相關的政治地位,僅僅靠仁德是守不住的,必須要民眾對你敬重才行。

北宋時期范仲淹變法,銳意改革吏治,“取諸路監司名冊”,在地方官吏的名單中,把其中不稱職者一筆勾去。一勾一大片,宰相富弼請他高抬貴手,“十二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說您這一筆勾下去,一家子人都要哭死了。范仲淹反駁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意思是你只看到一個官吏倒下去他家屬的痛苦,你怎麼看不到他害得一個地方的百姓都在哭呢。楚漢相爭時,韓信認為項羽太過婦人之仁,缺乏大局觀,不能高瞻遠矚,時常放虎歸山。看透了項羽本質的韓信毅然決然轉而投奔劉邦,最終成就一番霸業。此所謂曰

仁不從政。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范仲淹與富弼爭論

結語

除了這句話外,《增廣賢文》中還有“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等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不知道你們對這些俗語有什麼看法,又有什麼類似的俗語可以加以討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2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