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體育破解城市學校“三點半”難題,豐富農村孩子精神世界——
兩所小學的困境與自救
▲雲南省盤龍小學啦啦操隊參加全國校園啦啦操聯賽(昆明站)比賽。 資料圖片
▲雲南省德欽二小學生“出征”足球州級聯賽。 資料圖片
3月,記者採訪了雲南兩所小學。兩校相隔691公里,一所在城市,一所在農村。海拔、生源、條件等都不同,但相同的是,兩名校長都選擇了用體育來突圍學校“困境”。
高輝,50歲,昆明市盤龍小學校長,從事小學教育31年。2020年秋季,她開始嘗試解決困擾城市家庭的“三點半”難題。三點半,孩子放學,五點半,家長下班,娃誰接?這一尷尬的時間差似乎成了無解的矛盾。請校外託管機構接,家長擔心人身與食品安全;老人接,無法常態;家長接,要麼得全職在家,要麼需請假早退。父母希望學校接盤,但老師有苦。
雖然教育部門一直倡導學校自主破題,但方法不多。怎麼解決這一民生痛點,高輝想到了用體育。
她在三點半後大力推動特色體育課,可選擇的專案有十多個。主校區佔地面積小,她就因地制宜,選擇簡便的鍛鍊方式。為使家長放心,學校買齊了保險,並引入了靠譜的第三方力量“雲南省學生體育協會”,這是教育部門和民政部門認證、備案過的機構,正規、專業、學費便宜,專業教練與體育老師搭檔,不僅提高了體育老師業務本領,也有了安全雙保障。
高輝思路明確,體育課就是主科,她不僅處處給體育老師“撐腰”,還給孩子佈置體育家庭作業和假期作業。她認為體育與孩子視力有正相關性,三點半後在戶外的陽光下鍛鍊,能有效防止近視。既學到了體育技能,鍛鍊了體魄,還能保護眼睛,一舉三得。
與盤龍小學的“三點半”突圍相比,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第二小學(下稱“德欽二小”)用體育破解的是農村孩子的“情感安放”問題。
格桑尼瑪,50歲,德欽二小校長,從事小學教育30年。這所只有10年校齡的寄宿制小學,被他打造成了雲南有名的足球、籃球特色校,特別是足球女隊以“大力”聞名,隊員的射門能踢穿廣告牌。但學校這些成績的取得也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水到渠成。
德欽二小共有868名農村學生,99%都是藏族。孩子的家多在邊遠高寒山區,到了入學年齡,他們就到這,和老師一起住校,每年寒暑假回兩次家。
比起過去村裡的“一師一校”,集中辦學的好處是孩子能接受更正規、更高質量的教育,但缺憾是寄宿制讓孩子遠離家人,少了親情陪伴。剛入學的孩子想家、語言不通、靦腆內向、不愛說話。為了讓他們開啟心扉,儘快融入集體生活,格桑決定在全校大力開展體育運動,且老師作為“校園家長”也必須參加。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每天的晨跑、跳繩、鍋莊讓孩子很快交上了朋友;運動會激發了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取得的運動成績讓他們逐漸自信;校隊出征或凱旋,全校師生給予最高禮遇,孩子們感受到了尊重和信任;校隊的孩子被大山外的學校“挖走”,開啟了新的人生。最主要的是,運動讓孩子們性格開朗了,飯量大了,體格壯了。格桑說,體育成了這些寄宿生的精神世界,也成了他們健康體魄的守護神。
孩子每天兩個多小時的運動量讓我吃驚。以一名普通學生來說,早6點20分開始頂著繁星晨跑,10點大課間跳鍋莊,午飯後跳繩與籃球,晚7點自由鍛鍊,9點寢室熄燈。生活老師說每個孩子入睡非常快,就像耗盡電量的電池。
作為校長,格桑從不擔心孩子近視,因為一個班就一兩個“小眼鏡”;他也不擔心孩子小升初後要面對中考體育“100分”,因為他們的孩子人人能拿滿分。他唯一期望的就是能請到專業教練,在體育技能上給農村孩子拔高。
一開始,記者很好奇兩位校長用體育突圍困境背後的驅動力,直到採訪結束,終於找到了答案。
高輝說:“一個健壯的體魄,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個終身運動的自覺習慣,是我想送給小學階段孩子們的禮物。”
格桑說:“我想送給孩子的是有關體育的記憶和故事。六年的晨跑會讓他們明白,人生可以放慢速度,但絕不要放棄。”
新華社昆明3月28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1年03月29日第2版 版名:新聞·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