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監大多是出身於貧苦的勞動人民家庭,都是為了生活所迫,而走上這條悲慘道路的。包括像有權有勢的大太監李蓮英,也是出身極其貧寒的,九歲就被閹割了送入宮中。要不是李蓮英聰明,對主人忠心耿耿,又十分會做人,恐怕也只能悽慘一生了。
年輕時,太監們在宮裡為奴,伺候主子,一旦年老體衰,失去了勞動能力之後,大多就不能留在宮中了。說不能留在宮中,這只是委婉的說法,其實就是被逐出宮外!
出了宮的太監們,他們會到哪裡去呢?當然不能回家了。畢竟太監是不完整的男人,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歧視。清朝的太監被稱為“老公”(對,那時候老公是太監專用的),如果誰家有個“老公”的話真是奇恥大辱,是不能進祖墳的。
所以被逐出宮的老太監們大多是不會回自己家的(自己不好意思,家人也不願意要他)。並且很多人家人早已不在了,還有些太監是從小被拐賣出來的,他也不知道自己家在哪裡。
如果是有權有勢的大太監,往往會花大半生積蓄在宮外買處宅子,算是有個養老的棲身之所。比如,茶館中的那個龐太監,他出了宮甚至清朝垮了,他還是能夠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那是因為他在宮中當差那會兒,就存了不少銀子。但是龐太監這種情況畢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太監都沒有多少積蓄的。
所以,清朝的太監們會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就要早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作打算。
清朝太監們到了晚年,往往寄居於寺廟。不過要進寺廟,也不是你說來就來的,必須要給寺廟錢才行,寺廟也不能養閒人嘛。
那時候,比如北京西郊的恩濟莊、八里莊,八寶山護國寺、海淀藍靛廠、金山寶藏寺、北京萬壽山等等地方的寺廟都是清朝太監們退休之後的大本營。據說,光北京西郊恩濟莊、八里莊一帶,就有太監墓三千多座!
清朝末年的時候,太監們還成立了一個太監養老會,這個會是專門為太監養老服務的。要入這個會,首先得交幾十塊錢。當太監老了退休之後,便可到太監養老會所對接的寺廟裡去養老,吃住都不用花錢了。如果事先連這幾十塊錢也交不出的話,那就只得流落街頭,餓死凍死,各由天命了……
其實,太監寄居於寺廟這種情況早在明朝時候就開始了。只不過那時候往往是有權有勢的大太監退休後去寺院,並且一去就當人家的住持。明朝大太監們去寺院的目的多半是為了裝逼,儼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樣子。這跟清朝太監寄居寺院的情況迥然不同。
為什麼太監們退休後如此鍾情於寺廟呢?
古代寺院往往有自己的土地、產業,就算沒有香火錢也能夠自給自足養活人的,所以這可以保障太監們出宮之後至少能有吃有住。而且寺院相對寬容一些,出家之人慈悲為懷,一般情況下對太監並不會瞧不起,而是會給予他們溫暖與慈悲。這也是太監們出宮之後選擇寄居寺院的一個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