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說中國小學生的數學,拿到美國的大學都沒有學生做得了。
這是不是事實呢?這只是段子而言,當然不可能是事實,美國的強大必然有他強大的道理。
還有一個段子說,中國年年都在國際數學競賽中得到金牌,這也不是真的。
中國在國際數學競賽中長期總分碾壓世界各國,但個人卻不是年年都是第一。
當然,有個資料非常有意思,中國從1997年開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就比如我們熟知的陶哲軒,在其13歲的時候就獲得了競賽金牌,再比如汪建華,不止得了金牌,還是全滿分得的金牌,非常厲害。
中國的數學雖然沒有說碾壓世界,但的的確確非常強,這實際上得益於在建國之後,我們大量承接蘇式教材。
蘇聯的數學有多強大?數學界殿堂級獎——菲爾茲獎,有許多傑出的蘇聯數學家得到,光是莫斯科大學,就包攬了好幾塊獎牌。
說到菲爾茲獎,可能許多朋友們對於這個獎不太瞭解,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裡面沒有數學家獎,是因為菲爾茲已經到了一個極大的高度,諾貝爾無需重新設立,當然,也有人將菲爾茲獎比喻成“數學界的諾貝爾”。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是國際數學競賽金牌的常客,可是為什麼迄今為止,中國沒有得到一個菲爾茲獎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陶哲軒不是拿過嗎?
陶哲軒是拿過,但拿的時候他的國籍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國籍,從而不算真正意義上屬於中國的菲爾茲獎。
我們都知道,菲爾茲獎是授予四十歲一下的數學家的,而國際奧數金牌則是授予十八歲以下的人。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哪怕這個人得到國際奧數金牌是18歲,他離數學家還有著漫長的距離,就算天才如陶哲軒,也是31歲時才得到這個獎。
並且得到國際奧數金牌,或許只要靠IQ就夠了,但真正的數學並不是只需要IQ就能夠實現,它更多講究的是前沿性的思想和方法創新。
打個比喻就是:國際奧數比賽相當於短跑,並且有一套可以直接套用的訓練方法,而數學研究相當於長跑,需要經過漫長的積累研究,不斷創新。
在中國曆年的國際奧數金牌獲得者,我們發現有很大的比例的人最終選擇了出國學習,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歷史因數造成的教育不平衡,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發達國家的教育比我們的要好很多。
比如前面說的陶哲軒,他是個數學天才,但最終為什麼選擇去澳洲的大學進行攻讀數學呢?是因為當時我們國家教育條件不符合他的成長,沒有厲害的數學家能夠培養他。
於是陶哲軒只能先轉輾澳洲,後來又去了美國,最終在著名數學家埃利亞斯·施泰因的培養下,從奧數神童轉變成為了數學家。
相比起許多得了奧數金牌的人,他們最終只能成為一個大學教授或者還有很多沒有繼續攻讀數學。
這是歷史遺留下來到遺憾,也是當時我們中國無法改變的現狀。
你要問中國何時能夠得菲爾茲獎,其實也快了,因為現在中國的條件和此前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首先我們中國對於數學一直都非常重視,親們可以看一下,高考數學所佔的總比分。
再者就是,經過數十年的積累,許多前往國外攻讀數學的人,他們選擇了回到祖國,將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帶回來報效祖國,在他們這一代無法得到菲爾茲獎,但他們可以用學到的知識來培養中國的下一代。
當然,數學這門學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啟蒙基礎一定要打好。
親們可以觀察一下,許多學生數學學不好,和一開始接觸數學家覺得數學非常枯燥、非常難有著很大的關係,數學不像語文,語文小學沒有學好,可能到了中學還能夠補上來。但數學就不一樣了,錯過了打下基礎的時間,再想補起來,那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