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沙俄領土擴張時,為何向嚴寒的北方發展,卻不往南方打
觀古今看世界
從小小的莫斯科公國,到有著近2000萬平方公里領土面積的疆域大國,俄羅斯僅僅用了幾百年。它像一頭餓極了的獅子,飢不擇食,把所有弱小的動物一一吞下。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今天俄羅斯的絕大部分領土,都在莫斯科以北的地區。這就讓人疑惑了,南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為什麼北極熊不向南方擴張,而一直向北方嚴寒地區求索呢?
其實,俄羅斯做夢都想向南擴張,否則也不會有十次俄土戰爭,以及在遠東搞的“黃色俄羅斯”計劃了。
一、從莫斯科公國到俄羅斯帝國。
1147年,莫斯科還只是伏爾加河支流奧卡河上游的一個村落。到13世紀末,俄羅斯民族以這裡為中心,建立了莫斯科公國,當時的面積只有1300平方公里,處於蒙古人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
從14世紀起,當時的莫斯科大公,憑藉替蒙古人收稅的特權,打擊和削弱其它公國,開始吞併周邊的公國,壯大本國力量。
伊凡三世上臺後,利用蒙古人內訌之機,於1480年消滅了金帳汗國,統一了周圍分裂的封建公國,建立起以莫斯科為核心的集權國家。
此後,莫斯科大公繼續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到1533年,莫斯科大公國的領土面積從43萬平方公里,已經擴大到280萬平方公里,北達北海,南至奧卡河,西抵第聶伯河上游,東到烏拉爾山脈以北,成為歐洲疆域最廣的國家。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自稱沙皇,俄羅斯帝國誕生。
二、先易後難,向北擴張。
俄羅斯最初的擴張,其實並沒有什麼計劃和章法,這一點和蒙古人很相似。一路前進,遇上土地就佔領,而且是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這樣一來,荒無人煙的北方自然是首選擴張方向。
當時 ,俄國人的西北部為正在興起的海上強國瑞典,西方則是強大的立陶宛和波蘭,而南面是土耳其扶持的克里木汗國,東北方向則是喀山、阿斯特拉罕等汗國。
俄羅斯對外侵略擴張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離莫斯科公國最近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它們位於伏爾加河中游,既是控制通往西伯利亞的咽喉之地,又是聯絡東北歐和高加索的紐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其後,俄羅斯又把目光投向歐洲北部的波羅的海,這裡礦產和木材豐富,交通便利,是北歐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率軍北進,在與瑞典的北方戰爭中大獲全勝,之後又奪取芬蘭灣。野心勃勃的俄羅斯幾乎橫掃北方,而再往北就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北極圈,繼續擴張已經毫無意義。
三、四面擴張,阻力重重。
北擴完成後,俄羅斯轉而向西,向富饒的歐洲挺進。不過他們在這裡遇到了勁敵,除了奧斯曼帝國,在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英法等歐洲列強國力日盛。
在長達200多年裡,十次俄土戰爭,俄國人在付出漫長的時間和戰爭代價後,才奪得了高加索和黑海等地區。而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更是讓沙俄的自信心大受打擊。
其後俄羅斯向東方擴張,他們甚至打到了美洲,佔領了阿拉斯加,只是感覺沒有什麼價值,才從西伯利亞開始轉而向南。
可是極寒的西伯利亞實在太過荒涼偏僻,當他們抵達大清的疆域時,由於距離俄國本土實在太遠,供給很難保證,再加上大清的軍隊數量是他們十倍之多,被揍得灰頭土臉的俄國人只能無功而返。
清末時期,俄國人抓住清朝實力衰弱的時機,利用《璦琿條約》奪得了我國北方的大片土地。對於遼闊的新疆和蒙古,他們也有意佔為己有,只是沒有信心有效控制,這才選擇土地和資源更加豐富的東北地區,作為佔領目標,還為之醞釀了“黃色俄羅斯”計劃。
可是日本也有意這塊富饒的土地,最終雙方大打出手,同樣由於距離本土過於遙遠,戰敗的俄國南擴計劃再一次流產。
隨後,十月革命爆發,沙俄被推翻。曾經佔領的土地,也被蘇聯還的還,送的送,失去了不少。再加上蘇聯解體後,各獨聯體紛紛獨立,這才變成今天俄羅斯的疆域。
所以說,並不是俄羅斯不想全方位擴張,實在是除了北方極寒之地,其它三面均阻力重重,難以輕鬆佔有。
(參考資料:《俄羅斯領土擴張之回顧》等)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