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教師節”

歷史上的“教師節”

許多人都知道9月10日是教師節,卻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在不同的日期舉行紀念活動,雖然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教師節,仍然體現著對教師的重視與尊敬。

《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小師》記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樂祖指先師,瞽宗是商代學校的名稱。《禮記·文王世子》說:“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設定酒食祭奠先聖先師。學生還要在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和孔子誕辰、塾師生日(俗稱三節兩壽)給老師各加送束脩(十條臘肉)。自漢高祖劉邦起,每到孔子誕辰(農曆8月27日)都要舉行祭孔儀式,這一天儼然成為 “法定”的教師節了。

班固《漢書》記載,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劉邦從淮南返回關中的途中,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禮祭祀孔子。劉邦是歷史上第一位親臨孔廟祭祀孔子的帝王。漢明帝劉莊是尊師重教的典範,他即位後,尊桓榮以師禮,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面東而坐,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桓榮年逾80歲後,常常生病不起,明帝派太醫去為其治病,並親自前往看望,當車輦到了桓府所在的街道時,明帝就下車步行。桓榮壽終,明帝親執弟子禮,作孝服為其舉哀。明帝這樣做當然是出於師生之誼,然而更重要的是為天下樹立表率,向社會倡導一種尊師重教的風氣。永平二年(公元59年),漢明帝要求在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朝廷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學校中祭孔。皇帝帶頭尊師,地方官員也紛紛效仿。

唐朝建立後,實行科舉制度,教師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了。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李淵詔國子監,立周公廟和孔子廟。自武德七年(624年)後,按時舉行祭孔典禮。唐宋時期,除了舉辦隆重的祭孔儀式外,國子監、各書院及各地方政府還會在學校中選拔工作優秀的學長和學正,呈報到朝廷表彰獎勵。

明清時期,祭孔被稱為“國之大典”。順治帝定都北京後,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這一天,各個書院、學府的教師薪酬會增加,成績優異者還有希望被授予官職。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但未獲國民政府承認。在全國教師和社會各界的呼籲下,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自1939年起,把孔子誕辰日正式定為教師節,並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和《先師孔子誕辰與教師節合併紀念秩序單》,將教師節慶祝活動儀式化。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確定每年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人民教師正式有了自己的節日。

來源:今晚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67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的“教師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