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駱冬青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屈雅紅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張建勤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張鵬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胡葆青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李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2020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出爐後,立刻引發了各界的關注。這道作文題應該怎樣解題,行文時又有哪些出彩的“加分項”?由江蘇省寫作學會主辦,揚子晚報揚子讀寫網承辦的品牌欄目“高考作文專題研討會”7月7日舉行,6位省內重量級專家及一線語文名師暢談觀點,並延伸拓展到對作文教學的深度思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張琳 王璟  攝影 羅皞

談解題

跳出“資訊繭房”,學會“和而不同”

江蘇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屈雅紅表示,今年的作文題留給考生較大的發揮空間,不同層次的認知都可以寫出不同層次的表達。“題目中,我們最先看到的‘同’字,由這一個字,我們說到共情、共鳴,人類命運共同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以己度人,這都是看到‘同’字後最基本的感受。”如何更深層次地理解“同”?屈雅紅表示,我們想要進步,就需要跳出我們自己,離開刻板成見,不能“黨同伐異”。

屈雅紅提到了一個傳播學名詞“資訊繭房”,“現在的大資料抓取,容易形成資訊繭房,你始終困在所瀏覽的資訊裡。想要求得更大範圍的認同,或者說要擴大視野,一定是要突破資訊繭房,關注不同,比如,關注和我們不一樣的習俗,瞭解不同的人,‘和而不同’,這樣最終才能在一個更高層次上達到‘同’,實現‘共在’。”

屈雅紅以旅遊為例,“旅遊讓你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如此這般你才知道世界有另一種風景。只有這樣,一個人才不會那麼的偏狹,不會成為一個狹隘的人。”

不能簡單擴充和疊加,材料需要“咀嚼”

江蘇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鵬提出,現在的學生寫作存在兩大誤區,一是擴充式寫作,把素材從頭到尾擴寫一遍,文字雖然洋洋灑灑,但卻空洞沒有內容,這是素材的簡單疊加。另一誤區則是元素式寫作,只盯住作文材料中的一個點。“舉個例子,今年的作文材料裡提到了網際網路,學生就只在文章裡談網際網路。”

張鵬提出,真正的寫作應該是“咀嚼式寫作”。“今年五四期間,‘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這句話紅了。在網際網路的大浪潮下,我們怎樣保持內心的自我認同,自我堅守,然後在資訊過窄的情況下堅持自己,這才是對‘同’更深的理解。”

江蘇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藝術學院院長張建勤也認可這一觀點。張建勤表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來自《易經》,最簡單理解就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人很自然地願意在一起。“對於這道作文題,不能僅僅在材料中找到一個‘同’字就擴充套件開寫,這個‘同’字,不應該簡單理解為相同、共同。此外,如果寫各種‘第一次’,第一次點贊、第一次在網路上被感動等,在我看來這屬於跑題了。不跑題的文字,一定是建立在對材料本身有咀嚼,真正對材料理解的基礎上的。”

 怎樣才能出彩

  透過塑造和選擇,找到認同的東西

今年的高考作文,怎樣寫才能得高分?這恐怕是不少考生和一線語文教師共有的疑問。研討會上,江蘇省寫作學會副會長,語文特級教師,南京市力學小學校長李琳現場“解題”: “這道題我關注了‘塑造’這個詞,教育是塑造,也是一種選擇。你選擇高雅或是低俗,便會有不同的發展走向。”李琳打了個比方,人的一生就像讀書,“讀好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找自己的過程。透過找跟自己氣味相投的人、事、物,在這個過程中變為更好的自己。”李琳表示,“找自己”的過程,還暗含著選擇的意味。“當你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才可以選擇跟你靠近、你欣賞、你能融通的對方,不管對方是人是物是花是草。”

還可以“找自己”,“原來你也在這裡”

李琳的“解題”也得到了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駱冬青的認同,“一個人怎麼找到認同的東西,找到認同的東西就是想塑造成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線索。另一個線索,我怎麼樣找我心裡的東西。”駱冬青說,“那句經常被引用的‘原來你也在這裡’,最精彩的地方便在於,要求我們經過一個艱難的探索,經過一些不同的障礙、阻礙、阻隔,然後終於找到自己心裡的那個他,同時也找到我。這也是我們自我深耕認同,對他人的認同,包括對整個共同體的認同。”

怎樣才能有創新思維

  靈活運用現有素材,堅持高站位

部分語文老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經常會向學生提出一個“三段式”的解題方法:按照“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來拆解作文題,進行作文,得分一定不會低。今年的這道高考作文題,是否還能套用這個模板?江蘇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南京外國語學校語文高階教師,教學處主任胡葆青表示,“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框架並不是完全不能套用,只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要各有側重,關鍵是學生要有比較高的站位,要靈活調配、運用自己手裡的材料。文無定法,卻又有章可循,只有靈活運用積累的素材,才能水到渠成地把這篇文章做好。

“住在自己的習慣裡,這恰恰是創新思維的對頭。一個人要想創新,就要打破自己的習慣領域,去刻意地接受一些不同資訊。”屈雅紅表示,允許“君子和而不同”的存在,但我們必須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存在。

她甚至以揚子晚報曾經的高考下水作文《好奇心》策劃為例,“為什麼小學生能寫好關於‘好奇心’的作文,高中生反而寫不好?伴隨著思維的固化,想象的天馬行空沒有了,很多東西把它禁錮住了,此刻就需要跳出舒適圈,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認同”之外,還要容納“不一樣”

駱冬青表示,今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不僅有思考的深度,而且留下了頗為開放的空間來進行寫作。“題目讓我們思考,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認同某種價值觀、某種理念、某種情感。在單純的認同之外,有的東西要相同、相通,能夠容納一種不一樣的,但在容納不一樣的時候,我們的感覺反而得到了共同。”駱冬青表示,即便是“不同”,是否依然可以透過情感、美學方式達到更深層次、更高層次的溝通?這就是這個題目給我們提出的問題。

 【明年啟用全國卷,高考作文題會怎麼變?】

萬變不離其宗,練好“真本事”才是硬道理

今年是江蘇高考自主命題的最後一年,從2021年開始,江蘇高考將啟用全國卷,屆時,高考作文題會怎麼變?這兩天,關於高考作文“變”的揣測不斷出現。部分語文老師甚至開啟了預測模式,對未來的作文題命題走向做了猜測。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駱冬青表示,與其猜測作文題的導向,倒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在“修煉內功”上。無論是任務驅動還是思維導向,高考作文題在命題時的總體要求都是一致的。雖然2021年江蘇高考即將從自主命題轉為語數外三門科目使用全國卷,但萬變不離其宗,試卷對於學生能力的考查目標不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江蘇是文化大省,素養底蘊都極為深厚。因此同學們在應試時,還是應當按照平時老師的教授和練習要求,將考題內化為自己熟悉的解題模式,謀篇佈局會一樣的得心應手。”駱冬青說。

來源:揚子晚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92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層次理解“同”的內涵才能出佳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