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就高考了,有些考生可能會焦慮,可能會失眠。這有可能只是因為家裡有一個滔滔不絕、喋喋不休一直嘮叨的媽媽;或者媽媽小心翼翼地看無聲電視;亦或者媽媽一步三回頭地去臥室打電話;更甚是媽媽隨時隨地如同“緊箍咒”一般提醒“高考種種相關問題”……孩子感覺很煩,說:“我學習最大的麻煩就是我媽,老師你把我媽媽搞定了,我就好了!”
到底是孩子高考?還是家長高考?記者查詢相關調查顯示,高考前超過80%的高三家長感到壓力較大或很大,而感到壓力較大的考生僅有60%。顯然,“高考焦慮”在家長身上體現得比學生還明顯。
01
到底是孩子高考?還是家長高考?
“報告顯示,面對這種壓力,家長們會有8種焦慮表現:
1.短期內體重呈現下降趨勢
2.對孩子身體情況過分擔心
3.常常會下意識地叮囑孩子“不要有壓力”
4.睡眠質量不好
5.工作質量有所影響
6.除了高考,對其他事情的關注度不高
7.疏於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8.常藉故對其他家庭成員發脾氣
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學,擔心孩子沒有一個好未來,這種焦慮都是正常的。因為這包含著“家長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好”的美好期望。
家長雖不直接參與學習,但面對高考,卻一樣不知所措。
迴避型家長:
孩子:“爸媽,我回屋複習去了。”
爸爸:“好的,你去吧,我們無所謂的。”
媽媽:“噓!別跟孩子談高考,不給孩子壓力。”
高估型家長:
孩子:“爸媽,我回屋複習去了。”
媽媽:“去吧,別太緊張,北大清華人民大,隨便選!”
爸爸:“對,我們支援你!”
低估型家長:
孩子:“爸媽,我回屋複習去了。”
媽媽:“哦,你隨意,能考上大學就行。”
爸爸:“對,我們支援你!”
關注型家長:
孩子:“爸媽,我回屋複習去了。”
媽媽:“好,給你水果放旁邊,不要光學習,身體才是本錢!有需要就叫我,隨叫隨到。”
爸爸:“嗯,加油!高考是人生轉折點,要記得查漏補缺!”
雖然家長都是一切為孩子,可是往往適得其反,怎麼做感覺都不對。面對壓力,我們神經緊繃,就像拉滿的弓弦,不知道哪一刻就會崩潰!
02
來諮詢心理問題的家長多了
高考倒計時,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與治療門診接待了很多前來諮詢的家長。
李晶瑩醫生就介紹了近來這麼一個案例:某一媽媽,46歲,中專文化,工人,因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緊張失眠近一個月多次前來諮詢。
來訪者訴說,最近一個月來自己經常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煩躁,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忍不住嘮嘮叨叨。有時候出汗,心慌,晚上胡思亂想,難以入睡。去醫院查心電圖也未發現異常。家人都煩她,說她是更年期,老公喊她“老更”,自己心裡很不平衡,想想自己為家庭付出很多,每天變著花樣給女兒做飯,工作又很辛苦,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督促她好好學習,能考個理想的學校,找個稱心的工作,不要像自己一樣,複習了一年,才考個中專,那時經濟困難,不允許再復讀。工作累,收入也不高,去年就退休了。
李晶瑩分析,這位家長第一層面的心理問題是焦慮狀態,第二層面的問題是內心衝突,有現實的衝突,女兒面臨高考,也有原始的(人格性的)衝突。
03
臨考家長也要有幾大“忌語”
李晶瑩表示,這個時候,真的是言多必失,說多錯多!過多的苦口婆心,給孩子的是無形的壓力,最後的這幾天,我們要做的只有:閉上嘴巴!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考出真水平,考出好成績,那最好不要說以下 “忌語”:
忌語一:記住你的目標,成敗在此一舉
過分強調高考在人生中的作用。此時的孩子壓力已經很大,不要在徒增孩子的煩惱。
忌語二:模擬考那麼好,高考沒問題
模考畢竟不是真槍實彈的考場。提醒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這樣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壓力,到時候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揮
忌語三:考不上爸爸媽媽也不會怪你,明年我們再重新複習
很多家長希望用這樣的話來給孩子減壓,幫他們寬心。其實,大部分考生對這句話非常反感,他們覺得還沒有高考就說這話,就是家長對他們能力的一種否定。
忌語四:什麼都別管,只要專心備考
這會從側面加大考生的壓力,實際是在提醒孩子,考試是高於一切最重要的事情。建議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緩解過度緊張的神經以及對考試的過度注意。有事可做總比干著急好。
忌語五:趕緊睡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睡眠對考試很重要,但是不要讓孩子提早上床休息,還是要按照原有的作息規律。這兩天適當地翻閱一下書本,這樣做不僅使這些重點內容始終在大腦中處於待提取的啟用狀態,而且可以使孩子心裡踏實。
忌語六:再堅持一下,好好把試考完,你和爸媽就都解放了
孩子聽到這話,會感覺自己是家長的負擔,好像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這是一種壓力哦,更會造成關係的緊張。
04
考前家長應該怎麼辦?心理專家來支招
李晶瑩表示,首先身為家長要覺察自己的情緒並接納它。我的情緒怎麼了,我的身體有什麼變化,我有什麼樣的壓力,哪些是我自己的原因,領悟體會到是女兒高考激活了自己壓抑的情緒,給自己的情緒找個合適的釋放途徑,減減壓,比如散散步、找知己傾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等。
媽媽邊界不清,角色替代,像這位媽媽不自覺地捲入了女兒的高考。改變對高考的不合理的看法,如果認為只有考好了,才會有個好工作、好前途,把高考過於功利化,會引發更大的焦慮。媽媽不要太關注女兒、家庭,要適當滿足自己的需要,提升自己。
嘮叨的結果只能徒增孩子的心理壓力,現在的我們需要多貢獻耳朵,當個好聽眾,孩子此時只想順其自然。複習這類事情,老師早就安排好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複習計劃,我們只要閉上嘴巴,不要讓孩子感知到我們的焦慮就好。
每個父母都是一樣的,當初我們考試前爸媽也是這樣跟自己囑咐的,回憶一下,那時的自己什麼感受呢?一句“別緊張”“別焦慮”“放輕鬆”好像讓自己更焦慮、更緊張了。所以啊,不要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就去囑咐孩子,不要為了自己的擔心就去關注孩子,不要為了自己的期待就去要求孩子,參與一些適合自己的活動,做一些輕鬆、開心的事情吧。
『 李晶瑩 』
李晶瑩
主任醫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山東省第一屆心理諮詢師委員會常務委員
山東省心理評估專業委員會委員
臨沂市心身醫學委員會委員
臨沂市兒童青少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專業特長:心理測量、心理諮詢以及藥物合併心理治療治療抑鬱症、焦慮症、更年期綜合症以及青少年情緒行為障礙。
▍來源:臨報融媒記者江巖李依璐通訊員程貴寶
▍備註:部分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