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建興六年秋,北伐失利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回到漢中。這一仗諸葛亮第一次統領十萬大軍效命疆場,終於實現了自己隆中時代的“每自比管仲、樂毅”(《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人生理想,但代價是慘重的。
第一次統帥大軍諸葛亮也和馬謖一樣沒有經驗,或者說兩者都把戰爭想象的過於簡單化和理想化。諸葛亮認為曹真一定會被趙雲拖住,即使拖不住,組織力量增援和集結足夠兵力所需的時間也相當長;他沒有想到曹真集結部隊反攻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期,他沒有想到趙雲在箕谷被曹真的少數精銳虎豹騎擊敗,他更沒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馬謖會面對壓力,“舉動失宜”(《三國志·諸葛亮傳》),導致全軍崩潰。
諸葛亮竟然會被打得大敗,還是被曹真,這可真是讓一些孔明先生的鐵桿粉絲氣的捶胸頓足,其實他們並不瞭解戰爭,也不瞭解孔明先生。
先說戰爭。一千多年後的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對戰爭做過精確的定義:戰爭是一個奇怪的“三位一體”,他包含原始的暴烈性、充斥期間的偶然性和政治的從屬性。其中偶然性因素是戰爭區別於其他一切人類活動的重要因素。但是鍵盤俠眼裡戰爭是沒有偶然性的,包括羅貫中這樣的知名“鍵盤俠”。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戰爭看成一個可以任自己安排的遊戲,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傀儡師,而其他人都是諸葛亮的傀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裡劉備去東吳相親,諸葛亮臨走前給趙雲的三個錦囊,那真是把趙雲徹底變成傀儡要他散佈訊息就去造謠,要他騙劉備就騙劉備,算好了周瑜什麼時候來他就什麼時候來,真是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羅貫中就沒想過即使按照他的邏輯,這當中出一點偶然性就全完了。比如,吳國太一看劉備雙手過膝長得像猩猩,不喜歡怎麼弄?比如,劉備年紀大了,被孫夫人一嚇唬,突然有了ED,孫夫人不滿意了,還用周瑜?自己就可以把劉備宰了!不承認偶然性的存在,相信自己可以算無遺策的人,永遠只能做個鍵盤俠而已,即使他是羅貫中。
再說孔明先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做了一系列讓人唏噓不已的事:上書自貶、趙雲降職、王平受賞和最著名斬馬謖。馬謖是街亭失利的直接責任人,他被殺的原因已經有很多學者做過分析,綜合起來,大家基本認同是諸葛亮秉承依法治國的理念同時為了平衡蜀漢政權內部的各方勢力而處死了馬謖(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上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基本觀點個人深表贊同)。但是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再向前看一步,會發現馬謖是替諸葛亮死的,而且這一點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這也就是他流淚的根本原因。
因為馬謖罪不至死!打了一場敗仗而已,如果這就要殺,一輩子打敗仗劉備豈有活路?而且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歷代名將,可能除了韓信等極少數以外,沒有一個沒打過敗仗的,豈不是統統要殺?況且打了敗仗死了人也是一種經驗,總結經驗才能再戰,這樣殺了豈不是白敗了。而且,論起責任諸葛亮才是這次北伐的主帥,馬謖只是前線指揮官,兵敗至此孔明先生的責任最重。
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所以回到漢中之後,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禪:“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這裡面說的關於街亭失敗諸葛亮的罪名是“違命之闕” (《三國志·諸葛亮傳》),他違背的是劉備的遺命,因為劉備對馬謖有過遺命:“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馬謖傳》)
這就非同小可。這意味著諸葛亮是違背先帝遺命,違背群眾意見啟用的馬謖,同時也意味著諸葛亮用馬謖導致街亭之敗,惹怒了幾乎所有人,也就是說諸葛亮犯了眾怒。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殺馬謖,只是自己給自己降職,然後權力如故,無論如何是無法服眾的。大家嘴上不說,心理也要鄙視他。
馬謖是聰明人,雖然在戰場上沒有經驗,但是他在蜀國政壇上摸爬滾打多年,對於諸葛亮感情極深,所以自從街亭失敗之後,他就準備要死,甚至寫好了遺書:“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三國志·馬謖傳》)。馬謖的意思是街亭之敗的鍋我去背,為了丞相的大志,我馬謖獻上自己的人頭,平息眾人的怒火,幫助丞相繼續穩住蜀國的局面。不僅如此,馬謖在遺書裡還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遺志,他將繼續為了諸葛丞相“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而拼搏,希望自己視若父親的諸葛亮予以照顧。這段話說的很感人,裡面用了一個典故:當年舜帝讓鯀治水九年不成,最後殺死鯀改派鯀的兒子禹治水,最後成功,舜也禪讓位子給禹。面對生死之交臨死之前託妻獻子,孔明先生豈能不哭。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