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知道里面有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開掛”軍師——諸葛亮。而諸葛亮能有所作為,很多人都說是劉備的功勞,因為正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臥龍先生出的山,但實際上,劉備卻是三國裡面最大的“偽君子”,他騙了諸葛亮一輩子,至今卻仍被萬眾膜拜。不信?那你接著請往下看!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件事,諸葛亮是否有作為,跟劉備沒有半毛錢關係,當時諸葛亮雖然身居臥龍崗,但心繫天下,一心想著如何匡扶漢室。而知道諸葛亮本事大的人也大有人在,只不過當時諸葛亮思考出現偏差,或者說是被劉備騙了,所以才最後選擇跟了劉備,劉皇叔並非真心想匡扶漢室,而是想要自立為王,否則他也不會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就對天下宣佈漢獻帝已死,自己則在蜀地稱帝了。只不過相較於曹操,劉備做事更虛心一些罷了。
其次,劉備有一句口頭禪足以證明他就是個“偽君子”。這句話就是“手足斷安可續,衣服破尚可縫”相信大家都聽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句話,再結合劉備所說的這句話,你還敢相信他是一個為人正直,為兄弟兩肋插刀的英雄好漢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否認他對手下愛將的心疼嗎,但是你能說這就是兄弟情義嗎?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後來編寫漢末歷史的也多為漢人,所以你品,你細品。就連“奸雄”曹操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都嫌他表現的像個懦夫,而看到趙子龍救出劉禪,摔出劉禪然後拽著趙子龍哭的時候,嫌棄他無能。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備其實只是個偽君子。
再者,我們可以從民心中看出劉備為人。根據相關史書記載, 建安十三年九月的時候,曹操帶軍南下攻佔了荊州新野,劉備敗走,遷往江夏一代,可是原本可以自己直接帶領部隊逃跑的劉備,卻在這時非信誓旦旦要十幾萬新野百姓跟隨自己一起逃走,最後劉備寧可拖慢行軍節奏,也要帶著這十幾萬的百姓一起受累。表面上看,劉備這是深得民心的表現,殊不知這是在禍害百姓,因為曹操當時只有奪取荊州新野之地的打算,而並不屠城的打算,也就是說新野這十幾萬百姓原本是可以繼續安穩過日子的,結果卻被劉備忽悠著一起逃竄,搞得家破人亡。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劉備是如何發家的。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我們都知道,一開始劉備的生活很落魄,甚至還在街上靠賣鞋為生,但陳壽評價活了63歲的劉備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可見劉備發家主要靠的就是人格魅力。你說他帶兵打仗能力如何?你說他用人用計如何?這個情商明顯高於智商的人,最終能夠站在道理的至高點上,靠的就是一張嘴和一張“中山靖王之後”的假名片。就像那句真理說得那樣:“你可以暫時欺騙所有人,你可以永遠欺騙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的人。”但是,劉備做到了。至今在這過去的1800年間,他永遠欺騙了所有的人,至少在道德上。
其實,劉備就是一隻黏人且打不死的小強。劉備在靠著自己嘴巴和假名片打出名氣之後,確實是在底層人中樹立了不錯的口碑。而孔融有難時,也不會第一個想到劉備了。不過劉備在得知此事後,表現的卻讓人有些想笑,不是先想著如何幫助這位孔家後人脫困,而是驚喜“孔北海(孔融)知世間有劉備邪?”大家可以細品一下,這句話其實跟“我真中了500萬嗎”是一樣的。因為,這就意味著劉備的仁義之名,已經成功打入東漢的上層精英圈了。甚至陳壽在《三國志》中描述,“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有人看劉備不爽,派刺客想去殺他,結果“客不忍刺,語之而去”。一聽說要刺殺的是劉備,就不忍心了。
可以說,劉備從出道伊始,就一直著力於向世人塑造一副“仁義愛民”的形象。這與傳統儒家思想也是相契合的。雖然劉備沒啥軍事實力,也沒有固定地盤,但在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等群雄之間輾轉,時而投靠,時而背叛。他幾乎屢戰屢敗,四次丟妻棄子,但詭異的是,這隻打不死的小強,愈挫名聲愈大,追隨他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他於曹操、孫權之爭說白了,也就是“人氣”之爭,劉備能靠著個人魅力笑到最後,不就是在向世人詮釋“無才便是德”嗎?
而下一句如果放在劉備身上,便是“有德就能行”。最後再來舉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親自討伐呂布,呂布被俘後請求曹操饒命,並願為曹操率領騎兵,平定天下。曹操頗有些心動。此時,已經投靠曹操的劉備進言說:“明公不見(呂)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曹操醒悟,於是下令殺了呂布。呂布知道自己沒命後,怒斥劉備:“是兒最叵信者!”應該說,只有像呂布這樣的同時代梟雄,才最能看穿劉備偽善的真面目吧。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