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這裡就得提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個什麼狀態了,它們可是忙得很。


簡單來說,戰國末期的周王室面對天下大勢的變化,一面重新燃起了奪回“天下共主”的雄心,另一面卻還在“鬧分家”。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周天子的荒唐分封,形成了“三週”格局


周朝建立之初,大封諸侯,其實它自己也是一個國家,就叫做“周”。需要注意的是,周國和周朝是兩個概念,不要混淆了。

這個“周”和受其分封的各諸侯國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細緻一點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

二者的交流用國書,合作要簽訂盟約,諸侯國有獨立的完整主權,周也不能直接對其下達命令。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朝建立的才是大一統國家,先秦時期是有眾多國家並存的。


只不過,各諸侯國尊崇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而最初階段周國也最為強大。

但是,分封諸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周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分封,除了朝代建立之初,在之後立下功勳的臣子也會得到分封。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比如秦襄公就是因為幫助了周平王進行東遷,獲封了岐、豐等地,才從周的附屬國變成了新的諸侯國。

那麼,這些被分封出去的土地從何而來呢?它們出自周天子的屬地。


因為各諸侯有完整主權,父傳子,子傳孫,周天子無法對他們的土地進行重新劃分,所以只能分封自己的土地。

那麼這樣一來可以想見,周國會越來越小,而土地早晚都會有被分完的一天。

這一年就是公元前425年,週考王將自己的弟弟分封到了河南,建立了周公國,至此周天子的土地已經全部分完了。

周天子自己以及周國都寄居在周公國中。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周公國並不大,第一任國君就是周桓公,周桓公死後,繼任的是周威公,他的兒子“根”發動了叛亂,並且得到了趙國和韓國的支援,建立了“東周公國”,之前的地區就被稱為“西周公國”。

這兩個“周公國”是兄弟國,在周赧王時期,也就是《大秦賦》中所提到的那個最後一任周天子,兩國分治。

這就形成了“三週”格局,即周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區、東周公國與西周公國。


本來周赧王是居住在東周公國內的,這裡也被稱為“成周”。可是正好趕上秦武王在位,要來試鼎,這一年是公元前的307年。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因為這件事情實在是影響太大,所以秦國先派了大將樗裡疾去告知周赧王這件事情,可能是想獲得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

周赧王自然是拒絕了,於是樗裡疾大怒,將周赧王趕出了王宮,強行將其從東周公國遷徙到了西周公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秦賦》中西周公和周赧王是在一起的原因。


後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周赧王授意西周公領諸國聯軍合縱攻秦,在依闕會盟。伐秦失敗,秦昭襄王大怒,派軍隊攻打西周公國,奪取了其封地三十六邑,包括王畿在內,全都納入秦的版圖,並且最終遷回了象徵王權的“九鼎”。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也就是這個時候,周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而在秦異人,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時期,東周公國又開始組織合縱伐秦,時任秦國丞相呂不韋親率大軍討伐,東周公國也就此滅亡。

所以,《大秦賦》中所攻伐的“東周”和“西周”,實際上是“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就是兩個小諸侯國,不是朝代劃分上的“東周”和“西周”。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東周公國”、“西周公國”以及周赧王這麼弱小的勢力,要屢屢招惹秦國這個龐然大物呢?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三週”意圖渾水摸魚,四處煽風點火,最終玩火自焚


周天子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失去權威的?這個無法考證,但至少在周幽王的時候,各諸侯還是願意去救援他的,只不過出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事情,把這點信任磨滅了。

但從這裡可以看到,周幽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下降得很厲害了,點了烽火諸侯竟然敢不來。

到了平王東遷之後,五百年的春秋戰國,周天子可以說是飽受屈辱。

但是,戰國末期的時候,“三週”以為機會來了。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不像春秋時期,諸侯國眾多,互相結盟,秩序還是有一些的,沒有完全崩壞。戰國時代各國都開始“不講武德”了,陰謀詭計百出,有機會就會滅國,所以大家危機意識特別強。

“三週”認為,周王室能在戰亂四起的時候渾水摸魚,攫取巨大的利益,圖謀發展。

所以,周天子等人開始玩起了“制衡”的遊戲,四面逢源,煽風點火。


比如,進入戰國階段,本來和平共處多年的秦楚兩國逐漸交惡,發生了幾次大戰,甚至楚懷王都被秦昭襄王給扣下了。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公元前307年,秦國攻打宜陽,楚國前去救援。而楚國認為西周公國是支援秦國的,就想順便將它也攻打一番。

西周公國哪裡是楚國的對手,於是派遣蘇代前去遊說,對楚人說,西周不支援秦國,說秦周是同一陣營的人都不懷好心。但是如果楚國真的攻打西周,那沒辦法,西周只能倒向秦國以求自保。

可是退一步講,無論西周是否支援秦國,楚國都應該好好地與其交往,這也會引起秦國的猜忌,最終有利於西周倒向楚國。

這一番話把楚國說動了,西周明顯就是想吃兩邊的好處,堂堂正正的陽謀。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再比如,秦國想要從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借道,討伐韓國。“三週”一方面派遣使者為韓國出謀劃策,實際上卻勒索土地;另一方面又對秦國謊稱韓國主動贈予周公國土地,不敢不要,此舉就是想要離間秦和周的關係,使得秦國不敢借道而過。

總之就是好處全拿,坑害秦國和韓國雙方。

但實際上,“三週”在最初是傾向於秦國的,因為秦國正受到六國的圍攻。他們認為秦國處於弱勢一方。


而周王室想要制衡各方關係,就得幫助、支援弱小的一方自保,同時自己也不能下場作戰,這樣才能削弱雙方實力,謀求自身發展。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這種想法在當時是很可笑的,各諸侯看熱鬧一樣看著周王室表演,對它的那點小心思也都不太在意。

直到周王室看清了形勢,原來秦國已經強大到可以抗衡六國的時候了,就急了,連忙主動牽頭,想要制衡秦國的發展。


先是周赧王和西周公一起謀劃合縱攻秦,但是軍資、兵士都不足,只能和六國結盟出兵,甚至軍費還是向封邑的人借來的。

這次合縱太失敗了,各諸侯國沒那麼天真,知道這時候打不過秦國,所以來會盟的人非常少。

秦昭襄王為了懲戒“三週”,派遣大軍直撲西周公國,最終滅亡了這個國家,在周赧王死後遷回了九鼎。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這一年是公元前256年,但東周在名義上還沒有完全滅亡,因為“三週”還剩下了一個東周公國。


東周公國在西周公國滅亡之後,吸納了其人口,短時間內有過一段和平的時間。

但是,東周公國並沒有認清形勢,他們依然想著牽頭去完成合縱攻秦。選取的時間就是秦孝文王大喪的時候。

秦國連喪兩王,先是秦昭襄王,再是秦孝文王,時刻提防其他諸侯國趁機攻秦,東周公國卻撞了上來。

於是秦莊襄王派軍攻伐東周公國,徹底滅絕了周祀。至此,東周才真正地、徹底地滅亡了。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所以說,周王室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它在絕境中想要渾水摸魚的想法或許是好的,但其實力還不能支援其四處煽風點火的行為。

尤其是兩次主動組織合縱伐秦的舉措,一無實力,二無威望,這是真正的自取滅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27 字。

轉載請註明: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