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並非用三十萬大軍正規軍,而是用大部分正在建阿房宮的雜役和囚犯臨時拼成的軍隊,而且章邯敗給項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被趙高等人設計斷了糧草補給,最後迫不得已才投降,否則項羽能不能打的過他的雜牌軍還不一定呢?
他就是不分封,看看三國司馬家倒是分封制怎麼樣?竟出何不食肉糜這種皇帝比胡亥還牛逼,最終八王之亂禍起蕭牆導致五胡亂華,可見分封制不是那麼的高明。人家就是郡縣制,秦滅亡也不是因為郡縣制,而是敗在繼承者胡搞,怎麼沒見項家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跳出來打呢?他知道他打不過。
分封制從商鞅變法就已經廢除,歷經幾百年,幾代君王,也沒有引起公憤,秦國滅亡還是因為昏君胡亥奸臣趙高和意志不堅定的李斯。為保證華夏子孫的血統,大將以及重病基本上都在邊境抵禦外族,當時秦始皇下了死令,哪怕秦朝滅亡,不許勤王,一定不能讓外族踏入中原半步。 要不是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明太祖,哪裡還有漢族都存在?
開國後第二三代的傳承太重要了。破而後立,國家面臨各種問題,開國君主以後的第二代至第四代這百年時間是國家最危險動盪的時期。 秦二世而滅,漢有呂氏亂政,晉八王分國,隨二世,唐武曌,五代多不過三世,宋燭影,明靖難。做大boss的二代三代太難了!
個人認為章邯敗將也,不配名將之名,他無論如何最後不該投降,哪怕是帶部下死命突圍,或戰至最後一人,他也不想想白起坑殺投降狗的趙軍,二十萬大軍這樣被他葬送死的太冤,亂世擁有一支強大軍隊是多麼大的後盾。
李信吃敗仗根本原因是楚國太大二十萬兵力打下一座城就得留兵鎮守,留多了後面仗不好打留少了又會暴亂造反,而就當李信打入楚國腹部時候後方暴亂了只能調轉回頭這時候兩面夾擊肯定大敗,所以王翦說非60萬拿不下楚國。
幾十萬大軍守邊疆,成千上萬老秦人遷往蠻夷之地,最關鍵的還是始皇帝曾下密令趙佗:無論出現什麼狀況,非我詔令,不得北上回朝。若非趙佗忠於嬴政,秦沒那麼容易覆滅,若北上趙佗自己當皇帝都可以。
我記得唐朝有一位名將薛丁山凱旋而歸李世民再城門犒賞!薛丁山說過一句話!戰爭打的就是國家綜合實力後勤補給!兵員補充!如此國家無往不勝!二世的秦過君臣離心離德!咸陽直轄下的全國一盤散沙!下到士兵上到將軍看不到將來!
如果白起蒙恬隨便有一個在,也沒有什麼項羽千古無2的說法了,如果始皇真的殘暴點把六國皇貴全部屠完,也沒有這麼反動派了,至少短時間內大秦江山是穩的,但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是始皇太過仁慈和自負,所以後面的帝皇都學到了一定要大清洗,很徹底的那種。
南越王趙佗受命守南越,蒙恬雖然死了,王離大軍留在北方守匈奴,帶部分南下,李信不是不被重用,而是在守著隴西,顧全大局,防外族。王翦父子去世來,剩下的名將被趙高弄了,關中沒病,所以章邯是帶著刑徒軍打的。王離帶的部分兵馬也得不到糧草資源。秦亡不在法制,而在於趙高弄崩了法制。
章邯不是可為發跡,是大廈將傾之際捨生取義力挽狂瀾,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何止沒有名將連敢說話的都沒有,當時秦國凡是能帶兵打仗的都死光了,所有敢頂嘴的文臣死光了,所有秦始皇的子孫和皇親國戚也基本死光了。
亡秦者趙高,項羽劉邦就是搶奪勝利果實。那是因為秦朝的人才體系斷了,秦作為國家時,他容納了六國英才,從商鞅,張義,公松衍,範濉,李斯,蔚遼,蒙家先祖等等都是六國大才,促使秦國成為戰國最強,但滅了六國後,秦朝沒有建立六國士人的晉升通道,也或者說因為六國殘餘對秦始皇一次一次的刺殺使贏政不信任六國士人,秦始皇前期是想要容納他們的,但一次次被辜負,直到高建離刺殺,贏政大概火大了,從此驅逐六國士人,把他們一槓子全都打死了。
秦始皇再厲害,誰都不敢反,他一死,那就完了,六國士人全部集中反了,所以秦的滅亡不是啥名將,就是他得罪了士人階層,被反噬了,李斯老一輩佔著位置,像年輕一輩諸如張良,蕭何,韓星,方增,張蒼等等沒剛上好時候六國滅了。
始皇帝又不給他們大官做,他們能力又牛逼,所以當然反了,扶蘇即位也不行,他壓不住秦朝朝廷裡的那一批老頭,秦照樣over,大概還不如胡亥,他大概跟崇禎一樣操作,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也是亡國貨。
章邯的確不弱啊,西楚的軍隊將領都給幹完了,項羽當時還年輕,要是沒魄力,早完蛋了,外加項羽的確牛啊,章邯是輸了,對比劉邦50萬沒打過項羽3萬,在帶兵這一方面,項羽在那個時代估計也就韓信可以比了。這時候不比國力了嗎?秦國的國力是不是遠>大於楚國的國力?項羽才幾個人?楚懷王派出去的另一路劉邦有幾個人?其戰鬥力能和大秦的精銳之師比嗎?項羽在這之前可有領兵經驗?
長城軍團的主力很可能就沒有離開邊境,怨殺蒙恬等功勳,已經讓秦軍和胡亥離心,王離一個空投的將軍,北軍待的時間也不長,能拉走多少人回關中是個問題,而北部邊境一直沒有匈奴範邊,很可能就是北軍按兵不動,最後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才讓老秦人歸心,那時候可能北軍才投降劉邦,秦末起義群雄,也就劉邦身後沒有各國勢力支援,劉邦就是依靠秦人再躲天下,漢皮秦骨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