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咬定青山不放鬆”,持續45年!“青浦實驗”開創者顧泠沅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作報告,分享數學教育“中國經驗”

三代人,“咬定青山不放鬆”,持續45年!“青浦實驗”開創者顧泠沅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作報告,分享數學教育“中國經驗”

7月13日,在華東師大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現場,一場由77歲高齡中國學者主講的大會報告備受矚目。這是繼華羅庚之後,時隔41年,第二次有中國學者登上大會報告的演講臺,向世界展示“中國經驗”。

在這場題為《一項數學教改實驗的45年見證》的大會報告中,華東師大數學科學學院名譽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顧泠沅系統介紹了這項由三代人分了三個針對性階段、堅守了45年進行的數學教改實驗——青浦實驗實施的過程和成果。

“這個實驗為中國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指明瞭方向,並且我們總結了自己的經驗”,顧泠沅表示,“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展示這份立足中國特色的實證研究,接受國際同行們的檢驗,將對中國數學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顧泠沅表示,“如今,這一‘中國經驗’已為大家熟知,不僅在亞洲、非洲不少發展中國家推廣,同時也被很多發達國家借鑑應用。”

在他看來,四十餘年來這些寶貴經驗的成功取得,不僅是幾代人持續接力的成果,也體現了我國教研工作的優勢。顧泠沅指出,任何教改究其實質,都是師生關係的轉變:“當下的老師,不僅要當面對學生的精細講解者、還要成為啟發性問題的提出者以及學生親自嘗試、活動、體驗、表達的引導者。”

顧泠沅認為,尋找中西方教育教學的中間地帶,不僅是當今數學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大策略。尋找中間地帶不是簡單的“折衷”,而應以本國文化為底蘊,有機地整合其他文化教育教學趨向。在他眼中,如今的數學教育,其豐富性早已超過了數學教育的邊界,它融合了東西方教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數學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教學的多角度思考,既有理性的探索,也有實證的研究,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會對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鑑。

三個十五年,三階段分層推進

儘管青浦實驗已經被大家熟知,但如此係統完備地呈現這項系統性地教學改革實驗的過程,實屬首次。顧泠沅根據不同階段改革的重點目標,將整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大面積質量提高(1977-1992)、突破高認知瓶頸(1992-2007)以及推進探究與創造(2007-2022),每個階段均持續15年。

“第一階段主要探索了最常見的教育條件下能夠普遍提高教育質量的可行途徑”,顧泠沅這句輕描淡寫的結論,來源於他和團隊3年的教學調查、1年半的經驗篩選、3年的對比試驗、8年的經驗推廣深化積累的紮實而艱辛的工作。透過關注四項與教學原理相關的關鍵行為,讓青浦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該縣9年級畢業生數學成績合格率由1979年的16%上升為1986年的85%,1992年,國家教委也將青浦經驗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在全市、全國推廣。

成績上去了,但學生還是“不夠聰明”。為使學生“聰明”起來,必須“尊重學生思維發展規律”,擺脫概念的死記硬背、題型的機械訓練,讓學生在“嘗試和體驗”中加深領會,破解灌輸。顧泠沅倡導的“啟發+嘗試”的“變式體驗”策略,現已成為被廣泛使用的“中國經驗”。在他看來,這十幾年“取得了符合地區實情的能力目標框架和破解瓶頸的有效經驗”。

“最近十幾年,我們關注學生的創造力。借鑑國際經驗的過程中,發現我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侷限,也針對性採取措施並初步取得成效。”他說的措施具體指,依託迴圈改進的教師教研“行動教育”優勢,透過教師設計的“高水平任務”來推進學生思維再加工學習,實現探究水平與創造才能的提升。顧泠沅說:“這一階段也是老師進步的關鍵性時期。”

堅守不斷線,三代人前赴後繼

伽利略太空圓形劇場怎樣設計最多的座位?氾濫的水葫蘆是以怎樣的模式生長的?從玩具模型探究三角形重心?青浦實驗中學是這一實驗的發源地,據青浦實驗中學東校區副校長班麗亞介紹,“數學學科不定期會根據學生學情開設拓展課程學習,以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勇於創新,另一方面激發教師教研跟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實驗發展到今天,仍在有序推進。

顧泠沅說:“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我一直忘不了為青浦實驗付出辛勞的三代人。”雖然自己一個人站著臺前,但青浦實驗絕對不是憑藉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的研究,而是三代數學教育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心血和結晶,“也是我代表中國數學教育研究者們集體努力的展示。”

第一代人是顧泠沅時常提及的三位“人生導師”: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新中國教育學重要奠基人劉佛年以及教育家呂型偉等為代表的前輩們。“先生們都去世了,我在梳理這些年成果的時候,腦中不斷浮現的是先生們對我的重託,囑咐給我這一代的責任”。“第二代是我的同輩人”,他謙虛地表示,“我們更像是一個過渡者”,任務是承接前人,傳遞給下一代。第三代人是大批正在成長起來的青年研究者、在教學一線的老師,“這一大群人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在後浪推前浪,推著我們不斷向前、去尋找答案”。

堅守45年做這一件事的意義何在?顧泠沅說:“思維方式在人的成長髮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數學教育本質就是思維訓練。這個跨越將近半個世紀研究的目的,就是想為人的思維發展、運用方面做一些可供參考的研究。”




  作者:儲舒婷 王星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26 字。

轉載請註明: 三代人,“咬定青山不放鬆”,持續45年!“青浦實驗”開創者顧泠沅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作報告,分享數學教育“中國經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