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社會發展中需求最大最急迫的行業、職業中,我想護理肯定算一個。”這是北京協和醫學院2022年護士節紀念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說過的一句話。在最近舉行的協和醫學院畢業典禮上,王辰院士又一次強調了護理專業的重要性。
王辰提出,老齡化社會已迅速到來,護理的重要性愈發顯現,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協和作為醫學界,包括護理學界的引領性力量,應當對此預做設計、預做鋪設、預做安排。
一直以來,社會似乎更關注臨床醫學生以及醫生,但作為一個完整的醫療團隊,護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員。
近10年來,中國的護理事業發展迅速。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邢若齊介紹,中國護士隊伍總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每年有30萬左右的新護士加入護士隊伍。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註冊護士總量超過520萬人。
為不斷提升護士隊伍的學歷素質和專業服務能力,國家推動實施《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政策檔案,對護士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導督促各地醫院按照床護比等護士人力配置指標,結合各地工作任務需求合理增加和配置護士人力。到2025年,全國護士隊伍總量力爭達到550萬,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達到3.8人,基層護士數量達到120萬。
每個人都有疾病纏身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身邊是否能有高專業素養、富有人文精神和出色才華技能的護士,取決於我們今天的認識和行動。能否避免彼時煩憂,取決於今日的遠慮和行動。
100多年前,協和首開中國護理學高等教育,從燕京大學等著名高校中選拔優秀本科女生就讀協和醫學院護校。今年是協和首屆“4+2”卓越護理人才貫通培養改革試驗班的本科畢業年,他們將進入碩士培養階段。王辰院校長在畢業典禮上寄語,希望他們之中將來能夠產生為護理學界擔綱者。
協和醫學院的“4+2”護理教育模式招收高考優秀生,強化其4年護理本科教育,推免直讀2年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即本碩貫通式培養。畢業典禮上,護理學院2019級卓越班的李禕思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4年前的開學典禮上,“協和人都是‘燻’出來的”這句話讓她銘記於心。4年來,她也一直在思考著,到底什麼是卓越。
她在發言中說,協和前輩們雖低調樸素,卓越卻體現在方方面面:是在協和護校建立之初,秉持寧缺毋濫的高標準;是在炮火紛飛的年代,聶毓禪校長完成協和護校西遷的傳奇,保留了中國護理高等教育的火種;是順應中國時代發展需求,協和護理開辦中專培養模式,依舊人才輩出;是進行專業特色課程改革,打破傳統臨床分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大年夜奔赴疫情第一線,鑄起生命之牆的義無反顧。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彰顯著“尊科學濟人道”的協和精神,更書寫著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不朽畫卷。
“所謂護士,就是護佑生命之士。”在北京協和醫學院2022年護士節紀念大會上,王辰指出,當一個人的健康受到影響時,當一個人的生命受到威脅乃至生命危殆時,在他身邊出現的人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類最專業、最重要的人就是醫護人員。護理事業之重要,護士職業之高尚,可謂無以復加。
王辰認為,護理不是隻用一些尋常的生活技能照顧人的簡單勞動,而是以科技、人文、社科的多重專業方法來照護人的,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作。而協和醫學院“4+2”學制的意義,就是向醫學界、學界,向全社會昭示護理學是一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都有密切聯絡,內涵深厚的重要綜合學科,社會需要優秀的專業人士從事護理。
在協和醫學院4年的學習生活中,李禕思體會到,勇於追求卓越,也是一種卓越的體現。在她看來,無論是再次迴歸校園,開啟科研訓練,精進專業本領,或者是走入臨床,來到患者床旁,踐行“勤慎謹護”四字真言,卓越都將是她永遠奮進的目標,更是前行的動力。
此外,她也提出,卓越意味著不只關注於當下,更是思考和眺望未來。如今的醫學早已不侷限於疾病本身。王辰院校長曾提出,“促、防、診、控、治、康”六位一體的全面健康照護理念,從健康促進到疾病控制、康養結合,多學科的融合發展,才能更好提升人群健康。而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的身影必不可少。
一種工作、一個職業如果兼具了重要性、高尚性、專業性、實踐性、艱苦性,做起來是很不容易的。護士既有高強度體力勞動,又有因高度責任心和專業性所帶來的腦力勞動,因此,想要做好護理工作,實屬不易。
王辰院校長對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們有著極高的要求。“相比國際上發達國家的護士,我們的護士、專科護士、護士長、護理部主任都能夠達到或超過最發達國家最優秀醫院同樣位置者的水平,我們才能夠不負國家、不負民族”。
他說,協和就是要出一批能夠真正代表世界護理水平的護士,應當在護理的學術上、實踐上、學科建設上、護理事業發展上,在促使護理行業和職業得到社會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援上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能夠為中國乃至世界護理界的發展、護理事業的發展開啟一扇窗、探出一條路、引領護理界走上陽光大道,從而更好地照護國民和人類的健康。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