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觀察|“雙減”之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

本文轉自:人民網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中小學教育在尊重並支援個體發展好奇心、求知慾,培養探索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加強科學教育有助於這些方面的提升,進而增強中國整體的國民科學素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基礎教育階段是‘孵化’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素質的決定性階段,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對培養學生科學素質至關重要。”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意見》主要部署了三個方面任務:一是在“實”字上下功夫,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二是在“寬”字上做文章,用好社會大課堂。三是在“同”字上找突破,做好相關改革銜接。

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注意到,有網友在相關新聞下留言稱,希望加強科學教育是真正讓孩子有收穫,而不是在給家長“留作業”。如何確保科學教育工作落到深處、實處?

實際上,為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意見》提出不少具體的目標。

例如,要求創造條件豐富內容,拓展科學實踐活動。各地要按照課程標準,開展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應不少於10%的教學要求。各校要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原則上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機構(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

儲朝暉認為,科學教育不應只是課業內容上的拓展,更主要的是內在邏輯、思維方式方法體系、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充實,這可以整體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拓寬受教育者的視野,提升人的認知與辨別能力,有利於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中小學教育如何用好社會大課堂?

《意見》提出全面動員相關單位,服務科學實踐教育。強化部門協作,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和工農企業等單位,向學生開放所屬的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陣地、平臺、載體和資源,為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強觀察”欄目注意到,本次《意見》為十八個部門聯合釋出實施,這又透露出什麼訊號?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表示,科學教育涉及校內校外、課內課外,不僅內容廣泛,而且科學教育場館(所)、實踐基地、數字平臺、人才專案等相關資源也分散在各個部門、領域、行業,需要各方面齊抓共管,凝聚合力,形成聲勢。大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透過建立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全面系統推動科學教育落地見效。

此外,《意見》還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中小學,引領科學教育發展。

“中小學校與社會單位不是簡單的合作關係,而是形成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學生有足夠的自主選擇空間,在科學的各個領域找到並且選擇去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儲朝暉說。

科學教育工作並不是一件獨立的新任務,它與之前許多教育工作都有關聯。

《意見》分別在校外培訓、競賽活動、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等多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比如,各地要合理規劃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總體規模、設定標準、審批程式,引導機構合法經營、規範發展,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各地要加強正向宣傳引導,指導中小學生理性選擇參加“白名單”競賽,搭建中小學生成長平臺,發現有潛質的學生,引導其積極投身科學研究;試點建設科技高中,加強大學與高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銜接。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中高考內容改革,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介紹,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與中高考改革同頻,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加強實驗考查,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6 字。

轉載請註明: 強觀察|“雙減”之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