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為何劉備還是敗了?他忘了後半句
作為備受推崇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一直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作品,雖然是一部小說,卻將後人的思緒帶回了那個金戈鐵馬、豪傑輩出的漢末亂世。在魏蜀吳三家之中,起點最低的當屬漢室後裔、織蓆販履的劉備。無論是身份還是地位,他都比不上其他的各路諸侯,連瓜農的後代孫堅也是一方小諸侯。所以劉備開始創業之後,一直輾轉流落於各個勢力之間,沒有地盤的他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後來好不容易得到了徐州,還讓呂布給搶了去。
早年間的這些經歷,暴露出了劉備手下沒有優秀智囊的短板,直到依附荊州劉表、駐紮新野的時候,他的人生才出現了轉機。徐庶入曹營之前,告訴劉備諸葛亮有大才,如果可以請到他出山,將會是劉備的得力助手。後來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二人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先賢傳》載:“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由於水鏡先生司馬徽避世隱居,所以“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就成了世間數一數二的謀臣。
諸葛亮出山後一路輔佐劉備與孫權結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龐統為劉備效命後,也展現出了過人的智謀。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更是不吝對二人的讚美。但也正是這句話,讓許多人不禁疑惑,為何劉備同時得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也還是沒有得天下呢?因為他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從對仗和表意上來看,這裡提到的“子初”和“孝直”,與諸葛亮和龐統對劉備的重要性差別不大,四人應當屬於並列關係。
“子初”是劉巴的字,此人與劉備雖然都姓劉,但他並不待見劉備。相比於織蓆販履出身的劉備,劉巴的祖父劉曜曾任蒼梧郡太守、父親劉祥曾任江夏郡太守、蕩寇將軍,雖然比不得袁家四世三公的顯赫,但也不是劉備這種平民出身比得上的。在注重門第出身的當時,年少成名又出身宦官世家的劉巴,怎麼可能看得上劉備?不僅是劉備,就是坐鎮荊州的劉表,他也一樣不放在眼裡。縱觀天下英雄,劉巴看中的主公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赤壁之戰後,絕大多數荊州士人不是投奔孫權就是投靠了劉備,只有劉巴選擇了北上投奔曹操。曹操派劉巴返回荊州,招安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是這三郡都被急需擴充地盤的劉備收入了囊中,劉巴大失所望,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若道窮數盡,將託命於滄海,不復顧荊州矣”。隨後動身南下交趾,後又西向入蜀歸了劉璋。總之天下諸侯,劉巴誰都可以選,就是不願意選劉備。但劉備入川之後,劉巴也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開始為他出力。
佔據益州之後,劉備在劉巴的建議下發行貨幣、統一物價,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穩定了益州的民生問題。之後劉巴又和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出了新政權的法律法規——《蜀科》,為即將成立的蜀漢政權的奠定了法制基礎。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劉巴被任命為尚書,並在法正病逝後成為了尚書令。而與之並列的“孝直”,正是法正的字。法正可以說是劉備取益州的頭號功臣,如果不是他一手策劃,劉璋也不會蠢到引狼入室斷送基業。他的個人能力,也無需贅言。
只可惜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年僅45歲法正就因病去世了,劉備為此十分感傷甚至一連哭泣了數日。《先主傳》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二人就像當年劉邦手下的張良與蕭何,配合默契。諸葛亮總理後方,確保前線的一切供給;法正則隨軍征討,隨時出謀劃策。法正死後兩年,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便在彝陵遭遇慘敗,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連曹操也感嘆自己沒有得到法正:“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臥龍、鳳雛、子初、孝直,劉備的確全部都收到了自己帳下,但卻並未有機會讓他們同時輔佐自己。建安十九年(214年),年僅36歲的龐統陣亡,此時劉巴還尚未歸附劉備。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時年45歲法正的法正病逝;章武二年(222年),劉巴去世。到這個時候,劉備就已經不可能得天下了,次年劉備也帶著自己的遺憾病逝白帝城,“興復漢室”的重任全都落到了諸葛亮一人的肩上。子初孝直若亡一人漢室就難興,偏偏在劉備手下,他倆都早早去世,甚至都來不及看到劉備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