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其實可以從“晉西北鐵三角”的歷史原型人物的身上尋找答案,《亮劍》雖然是文學創作,但其戰史故事和人物經歷必有出處。李雲龍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綽號“王瘋子”的二野名將王近山,丁偉的原型一般認為是四野悍將丁盛和鍾偉的合體,孔捷的原型一般認為是出身紅四方面軍和八路軍129師的戰將孔慶德。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那麼這幾位原型人物在1955年都是什麼軍銜呢?王近山授開國中將,孔慶德也是授開國中將,而丁盛和鍾偉都是授開國少將,《亮劍》作為革命戰爭電視劇為了避免人物對號入座,則展現為鐵三角全部授予了少將軍銜。在解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探討一下以歷史原型人物為參考的話,分別授予少將軍銜是否合理。
之前特別撰文介紹過,在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之初,所有的首批16名團長(含總部特務團)基準軍銜為開國中將,所謂基準的意思就是最低應為中將,因為等同於紅軍師長級別,當然也有李天佑、陳錫聯等上將的例外情況出現。那麼按此推算,八路軍的首批營長基準軍銜則為少將,而幾位歷史原型人物在1937年的軍職分別是: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王近山:第129師386旅772團 副團長。
孔慶德:第129師385旅769團 一營長。
丁盛:當時在紅軍大學學習, 沒有軍職。
鍾偉:第120師358旅政治部 科長職務。
如此看來,這四位將軍當時都是正營或者副團職,並且都是老紅軍,建國初期授銜時起線就應該是少將,至於能否達到中將,那就要看後來的戰功以及“軍隊級別”的評定結果了,比如解放戰爭時期是否戰績卓著、比如到底評的是正軍級、準兵團級還是副兵團級等等,從履歷上說,八路軍首批正營職幹部,授銜之前都至少已經達到了“副軍級”。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其中王近山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是二野的兵團副司令員、孔慶德是河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58軍軍長、丁盛是四野第45軍135師師長、鍾偉是四野第49軍軍長,從職務上很容易得出結論,王近山是“副兵團級”幹部,孔慶德是職務較高的“正軍級”幹部(授銜已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授中將銜是合情合理的。而丁盛和鍾偉的職務剛剛達到“副軍或者正軍級”,授少將銜也是理所應當的,這是授銜的原則。
那麼《亮劍》的晉西北鐵三角呢?李雲龍在紅軍改編之初是772團一名營長,三個人也都是八路軍後建的第二批主力團團長,什麼新一團、新二團和獨立團,都不是最初作戰序列中的團級番號,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李雲龍最後的職務是三野代理軍長、丁偉和孔捷則是四野的軍長,都沒有兵團或者軍區的更高一級職務,授少將銜一點毛病都沒有的。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我們就劇情說問題,誰也別抬槓,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全軍共授予了中將175名和少將798名,其後在1956年和1958年分別補授了1名,之後再無晉升情況(少將補授了不少),至1965年取消軍銜制時,總共也只有177名開國中將,所以中將軍銜的晉升是非常嚴格的。
因此按照晉西北鐵三角在建國初期的職務,後面幾乎都沒有升為中將的可能,因為到了1958年以後就沒有補授情況了。在和平時期,很難有特別突出的功績或者破格提拔的可能,從1955年到1965年不過十年光景,不可能出現大規模晉銜的情況,這是由人民軍隊軍銜制度的設立、取消和再設立的特殊歷程所決定的。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原著中李雲龍死於動盪年代,那就是1966年以後,此時我軍軍銜制已經取消;丁偉曾任北方某大軍區參謀長(原型是鍾偉的低銜高配),出現意外的時間點應該為1959年,也喪失了進一步提拔的可能;孔捷雖然安然度過了那段時期,但55式軍銜已經取消,所以他職務和級別可能會有晉升,卻已經不可能有將星的增加了。
本來是孔捷最有可能趕上1988年的第二次授銜,資歷、職務和級別確夠中將,可惜原著中有交代,他在80年代中期已經光榮離休了,大概時間應該是85年的大裁軍時期。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98 字。

轉載請註明: 《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中將?軍銜制度的變化決定著均無機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