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園南中學裡有“半畦棉田”,最近棉田裡收棉花了,在“向日葵手作社”學生用棉線織布,用棉花製作文創產品,在“藍韻坊”體驗扎染……從半畦棉田、一顆棉籽到創意手工製作,同學們在校園裡的“園南發現”,成為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素材。持續了兩週的校園文化英語節最近剛閉幕,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這也是學校跨學科專案化學習的新探索。

男生體驗棉紡,鍛鍊手眼協調

八年級(3)班男生陸澤天是園南中學棉紡社團裡的唯一男生。“當時社團報名時,選了12名學生,就我一個男生。”陸澤天說,看似簡單的技藝,在實踐中需要做到手腳協調,相互配合,還要眼到、心靜。學習這一技藝,把棉線紡織成棉布,不僅鍛鍊動手能力,也培養了耐心與細緻。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紡車班”聘請非遺技藝專家,指導學員分階段學習一錠、二錠、三錠技藝。學生要熟練掌握一錠技藝大概需要1至2個月,一年後,個別特別好的學員可初步掌握三錠技藝。若要熟練掌握,如紡線時線不斷、紡出來的棉線粗細均勻,則需更長時間。

陸澤天既是棉紡社團的成員,也很喜歡英語學科,他還走出校園,在黃道婆紀念場館的系列探訪活動中自主實踐探究。他以“園南發現”(Yuannan Discovery)為題,用英語講述瞭如何從身邊、校園的體驗和探索,傳承推廣傳統文化。

園南中學地處上海植物園之南,兩處僅隔一條馬路,植物園裡有一座黃母祠紀念館。園南中學佔地21畝,校園裡專門闢出一塊棉田,這塊“半畦棉田”還有個好聽的名字——晴耕園。前段日子,同學們採摘了自己播種收穫的棉花,在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傳承活動中,體驗古代紡織技術,拓展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校園文化英語節閉幕式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此次校園文化英語節中,六年級學生開展“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創意表演,七年級學生進行“中國民族精神英語宣講”比賽,八年級學生則以“園南中學非遺文化宣講”為主題展開。“學好英語,要用英語來傳承推廣中國文化。”

從身邊出發,跨學科綜合實踐

在“藍韻坊”,社團的小夥伴自己設計圖案,採用不同的縫、染等方式進行扎染。“孩子們透過布藝扎染、製作藍印花布工藝品檯燈,感受到傳統文化離自己並不遠,可以融入服裝、裝飾等日常生活中。”美術老師石峻丞說,對於零基礎的學生,從穿針引線開始學,大約半學期即可掌握簡單的扎染技藝。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在學校,“黃道婆棉紡文化的傳承”校本課程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種植、紡紗織布、染色以及最後創意手工製作這樣一條完整的棉紡文化“產業鏈”,真正實現了從“一顆棉籽”到“一件文創產品”的華麗轉身。

英語文化節中,小夥伴走進“藍韻坊”,用英語採訪社團成員,講述個人對非遺文化的感受。有限的校園空間裡,開闢“半畦棉田”,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點,引導學生開展人文、自然、藝術、科學等學科綜合教育實踐和探索,比如:穀雨前後棉花播種節,寒露節氣採摘棉花,體驗學習三錠紡車技藝、土布紡織技藝等非遺系列特色活動。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本屆校園英語文化節負責人提到,從自己身邊所學的內容出發,以美術、地理、歷史、語文等多個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學生活動為抓手,要形成具有園南特色的英語學習環境。

學好英語,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

從半畦棉田、一顆棉籽出發,挖掘黃道婆棉紡文化的元素,老師們動足腦筋。歷史、語文兩位老師自主鑽研,開發了《衣被天下——黃道婆》《學習紡車技藝,傳承棉紡文化》兩門校本特色課程,數學、美術兩位老師開設《指尖上的經緯——土布紡織技藝》《扎染》拓展活動,也帶動了校內其他教師在語文、英語等基礎型學科中積極開設學科拓展。

體驗學習黃道婆手工棉紡非遺技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錠紡車技藝,近兩年,學校陸續引入與三錠紡車技藝一脈相承的土布紡織和扎染兩項非遺技藝,其中六年級學生親手實踐,關注體驗,七年級學生開展課程學習,提高認識,八年級則實地考察,用心感悟,九年級自主管理,培養能力。

在園南中學校長看來,這不僅促進了非遺技藝學習的系列化,也讓孩子們在傳承中體味“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道理。此次英語節“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師生們一起在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中,感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上觀新聞

編輯:葉芳芳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微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6 字。

轉載請註明: 徐匯這所中學的學生不一般!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