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哪場戰役最為慘烈,或許大多數認為是索姆河戰役或凡爾登戰役,尤其是凡爾登戰役,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但是您或許不知道,還有一場戰役,依舊可以用慘烈來形容,這就是一戰史上西部戰線最主要的戰爭之一:巴雪戴爾戰役。
1916年12月,法軍將軍尼韋勒發出“在48時間以內法國勝利”的豪語。隨後,在1917年4月16日發動了“尼韋勒攻勢”。(下圖為尼韋勒攻勢中所使用的坦克)
尼韋勒將軍的口氣顯然有些太大,他認為法國勇士們可以衝破敵人的防火線,顯然他低估了德軍的實力。法國炮兵率先發射大量炮彈為步兵開路,讓步兵利用彈幕隱蔽自己,減少被德國機槍掃射的可能性。但天公不作美,當天颳起大風,彈幕很快消散,進入射擊圈的步兵遭到德軍槍炮火力猛烈攔阻,傷亡十分慘重。派出的128輛坦克多數被德軍炮火摧毀,只有不到20輛拖著傷痕逃了回來。
第一天的進攻以慘敗而告終。次日,法軍繼續進攻,這一次進展較為順利,法軍向前推進4.6公里,雖然有大量人員傷亡,但也迫使德軍撤出馬爾邁松突出部。此後兩週,雙方基本都在這條固定戰線上展開激戰。或許是法國人享受浪漫生活太久了,早已沒有了當年拿破崙時期的堅忍不拔和勇敢作戰的勁頭。最終,人數眾多的法國聯軍竟然被少於自己人數近一倍的德軍打的潰不成軍。1917年5月初,法軍停止進攻,轉為防守作戰。
“尼韋勒攻勢”法軍反遭德軍痛擊而慘敗,這一戰造成法軍死傷高達187000多人,更嚴重的後果是導致了法軍士氣進入極端低落狀態,幾支法國軍隊甚至發生大規模的抗命事件和叛亂。法軍士兵開始拒絕進行進攻性的戰鬥,只肯守在戰壕中進行保衛戰。
法國佬的出師不利,使得盟友十分被動。戰場交由英國、澳洲以及紐西蘭軍團、加拿大、南非組成的協約國對同盟國陣營的德國作戰。很快,巴雪戴爾戰役打響了。
要說這場戰役打的並不容易,戰場的大部分地帶是被填拓了沼澤地,即使沒下雨,地上照樣泥濘不堪,士兵們需要在這些潮溼黏滑的泥濘中渡過日日夜夜。
要說這還不是最糟糕的,英軍為了打擊德軍,集合1295門炮施以極大規模的炮擊,爆裂了這快沼澤地表,德軍的大炮隨即展開還擊,雙方炮轟製造出許多巨大的彈坑。隨之而來的是連續幾天的大雨,更使的此地宛如地獄一般,許多士兵不慎陷入泥坑而溺斃。潮溼的環境使得幾乎所有人都患上皮膚病,許多士兵因足部潰爛導致無法行動。在這種環境中計程車兵每一刻都是煎熬,許多人精神出現問題,自殺率非常之高。
一些所謂的新型坦克為代替士兵傷亡而趕赴戰場,但這些泥坑照樣使得坦克車也沉入泥沼而無法運作,英國部隊幾次進攻,都未能到達指定位置,在無人區地帶死傷無數。
1917年10月,協約國再次發動總攻勢,此時德軍已經將己方的塹壕打造的非常優良,他們將源源不斷運來的石塊和木板墊在塹壕,使得自己不用站在泥濘中戰鬥,並且利用特製的木屋來晾乾衣物,這些是協約國士兵所享受不到的戰場待遇。除此之外,德軍打造了堅固的碉堡群防線。這一次攻擊,使得英軍與其盟軍又損失13000人仍無法突破德軍防線。
連番失敗使得英國佬有些氣餒,因此進攻的任務傳給了加拿大軍團。由加拿大軍團的精銳部隊的二個師接替死傷慘重消耗殆盡的英國、澳洲和紐西蘭軍團。10月中旬,加拿大部隊進入戰線。
1917年10月26日,成為協約國主力的加拿大第三師和第四師在20000士兵在怒吼聲中,衝出丘陵地帶朝著德軍陣線前進,慘烈的巴雪戴爾戰役死亡攻擊再一次開始了。
接下這份苦差事的是加拿大部隊指揮官阿瑟·柯里將軍,面對德軍“縱深防禦”交錯縱橫的壕溝,柯里將軍在進攻前就已經預言到加拿大部隊將付出至少16000人的死傷代價。
在第一次的進攻作戰中,加拿大軍為了幾百米的推進,就在德軍炮火中損失了12000人。英國為此投入了兩個師團的增援加拿大軍。
10月30日,加拿大軍團終於奪下巴雪戴爾村街道,接著在防守的5天內浴血抵抗承受了德軍的炮擊和反擊,德軍瘋狂的衝鋒想奪回巴雪戴爾,雙方展開肉搏戰。巴雪戴爾村街道成了絞肉機,哪怕是一座小房,雙方也要爭奪。
德國人一直以來認為加拿大是傀儡軍團,根本不會打仗,他們如同加拿大的海狸一樣,雖然有利齒但虛張聲勢。德國人真的低估了這些“海狸”,他們作戰很勇敢,不遜色任何國家計程車兵。
在11月6日協約國第二波的增援部隊到達時,加拿大軍2個師的兵員只剩下不到4000人,其中依舊能作戰的作戰的不足3500人。指揮官阿瑟.柯里將軍稱這是一場“皮洛士的勝利”。
巴雪戴爾戰役經過三個月激戰,協約國的損失達到45萬人,而同盟國德國方面的也損失約26萬人。最終這場戰役以加拿大軍團1917年11月6日奪取巴雪戴爾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