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防並舉,築牢教育公平防線

  ■ 社論

  

  對於每一起招生考試舞弊案,都應拿出“零容忍”的姿態,去追查,去糾正。

  最近,連續曝出的招生舞弊案,在輿論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聲浪。先是藝人仝卓高考時應屆生身份造假,隨後,山東冠縣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又浮出水面,接著,西南交大博導之女被指“改成績保研”,最新又有訊息稱,山東聊城再現冒名頂替上學案。這些個案,有的已經處理基本完畢,有的調查還在進行中,它們雖然情節和性質不同,但實際上都同時指向一個關鍵詞:公平。

  無論中考、高考,還是研究生考試,其都攸關千千萬萬孩子的受教育權利,其組織過程是否公平,錄取環節是否陽光、公正,直接關係到公民受教育權利的實現。

  而在被曝光的幾起舞弊案中,卻都存在“留後門”“開綠燈”“鑽空子”等貓膩。以山東冠縣冒名上大學一案為例,受害者高考成績546分沒學可上,而高考303分的人卻頂替她上了大學,這樣的結果,是對寒門子弟受教育權的剝奪,是對教育公平底線的踐踏。

  這些舞弊案對教育公平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們的危害不止於此。教育公平被破壞,也意味著個人公平、社會公平的流失。這些個案的受害者,無論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他們被“偷走”的不只一次錄取機會,還有本應更美好,更光明的人生。舞弊案毀掉了那些寒門家庭“讀書改變命運”的信仰,阻斷了他們向上流動的通道,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固化,這,又是整個社會公平不能承受之重。

  因而,對於這一系列招生考試舞弊案,理當嚴厲查處。人們看到,在有的個案中,相關的調查處理確實動了真格,比如仝卓“身份造假”一案,包括仝卓父親,當地教育局局長等十幾名公職人員,重則受到刑事追究,輕則丟烏紗帽,或受到黨紀政紀處分,這樣的問責,無論廣度和力度都是近年來少有的。

  但是,有的個案的處理,卻顯得拖泥帶水。以這次山東聊城東昌府區通報的冒名頂替上學案為例,受害人10個月前曾多次分別向當地政府多個部門反映情況,均沒有得到結果。其間冒名頂替者甚至主動找上門,要求受害者幫忙作偽證。雖然如今冒名者被雙開,但是,這起舞弊案背後的運作鏈條,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顯然,對於每一起招生考試舞弊案,都應拿出“零容忍”的姿態,去追查,去糾正。不僅如此,還要盡最大的努力,還受害人一個公正。比如有的受害者要求還其失去的錄取機會,這算不得什麼過分的要求。因為一些部門的過錯,導致受害者付出一二十年的人生代價;其蒙受的巨大精神創傷,同樣應給予相應補償。可以說,相關善後措施能否到位,同樣關乎舞弊案處理的公正。

  在追究相關個案的同時,對於個案背後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也不宜輕易放過。誠然,在網路查分、電子學籍已經普及的當下,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操作,可能不再像很多年前那麼容易,但不排除還有一些漏洞的存在。仝卓往屆生變應屆生,暴露出考生身份管理的薄弱;博導之女“改成績保研”,背後是高校教師子女入學管理的寬鬆,以及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現象。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體制機制層面進行修補,做好預防,避免後來者繼續鑽空子。

  中國從2005年開始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應當說,這些年來相關部門為保障教育公平所做的努力,是十分顯著的。但不斷曝出的考試舞弊案,也給相關部門提了個醒: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可能還存在一些看不見的“缺口”。因此,對待每一個考試舞弊案,不論是陳年舊事,還是目下新案,都應當糾防並舉,把制度的籬笆紮緊扎牢,築牢個人公平、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的防線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03 字。

轉載請註明: 糾防並舉,築牢教育公平防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