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單元複習,期末複習的內容週期更長,原來比較熟悉的數學知識這時候學生可能已經有一些遺忘,原本能夠熟練操作的技能會有一些生疏。因此,教師要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重拾記憶與技能。同時,期末複習時要對各單元的相關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透過比較練習,形成數學結構,即把具有關聯的幾個單元構成一個整體。下面,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除法”期末複習為例,闡述我們的做法。
一、預學作業,預熱複習
期末複習是對一個學期所學的數學知識的複習,相對於單元複習,這個時候,構建單元知識結構已經不是複習的重點,重點應該是透過典型題目的解決,回顧具有聯絡的知識點,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小數乘、除法”的期末複習,教材安排了兩道回顧梳理的題目:
第題結合整數乘、除法與小數乘、除法的計算,讓學生回顧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絡;第題透過解決應用問題,複習小數乘、除法應用問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
實際教學中,如何溝通第題的“算”與第題的“用”之間的聯絡,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算”是為了“用”作準備,而為了“用”必須要以準確地“算”作基礎?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在教材梳理題提供的基本思路的基礎上,設計瞭如下的預學單。
“小數的乘、除法”期末複習預學單
班級:姓名:
同學們,小數乘法與小數除法是這個學期學習的兩個重要的單元,對於這兩個單元的內容,你掌握得怎麼樣?這兩個單元之間有怎樣的聯絡?讓我們先完成下面的預學單,檢測一下自己掌握的情況。
1. 我計算
3.5×0.4=
1.4÷0.4=
3.5×0.4 6.5×0.4
1.4÷0.4÷2.5
2. 我解決問題
李阿姨有一條絲帶,她把它剪成3個小段,每小段長0.4米,還餘下0.2米。這條絲帶的總長是多少米?
李阿姨有一條長1.4米的絲帶,她想剪成長0.4米的小段,最多能剪成這樣的多少段?
3. 我比較
“我解決問題”中的兩個問題與“我計算”中的哪個題目有聯絡?根據“我計算”的第題,你能否把它們分別編成應用問題?試著編一編。
上面的預學單中,“我計算”的兩道一步計算題,可以互相驗算。這樣,在透過計算概括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的同時,還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小數乘、除法的聯絡。解決問題的兩道題目,基本運算結構可以由“1.4÷0.4”變化而來,第題可以由有餘數除法計算題“1.4÷0.4”還原而來,第題則是“1.4÷0.4”的直接運用。正因為有這樣的聯絡,所以這兩道解決問題之間呈現條件與資訊互逆的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上,結合“我比較”,讓學生髮揮想象,把兩道四則混合運算式題改編成應用問題,從相同的式題可以編寫成不同形式的應用問題,體會到運算的抽象性與應用的具體性。
以上的設計,把複習的重點放到了尋找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上。透過預學,讓學生在幾道有聯絡的題目的練習過程中,初步感悟運算與應用問題的聯絡。以上的預學作業,可以根據班級程度,靈活選擇完成的時間。如果班級基礎較好,可以在課堂上用6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再組織反饋;如果班級基礎一般,可以把預學作業放到課前,提前一天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集中完成,完成時間一般為8分鐘,完成後上交,教師適當批閱,選擇一些典型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
二、課堂交流,乘除溝通
在完成預學作業時,有部分學生可能只是把它看成一般的習題,完成作業後就沒有進一步去思考題目之間的聯絡。透過課堂交流,真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1. 分類比較
數學知識的結構化,是數學期末複習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數學知識的結構化不是靠簡單的複習回顧,而是需要教師精心編制習題,在計算之後再引導學生分類比較,藉助具體的習題構建起數學知識結構。這樣,當學生再次看到類似的題目時,能夠以點概面,舉一反三。
在學生獨立完成預學作業後,教師出示“預學單”第1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類。
師:預學單上有這樣四道計算題。請同學們分分類,並且說一說這樣分類的理由。
生1:我是將第兩題分為一類,因為這兩題都是一步計算,而且兩道題目有聯絡,第題的積,就是第題的被除數。第兩題又是一類,都是四則混合運算。
生2:第兩題是用豎式計算,第兩題可以用簡便計算。
透過分類,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乘、除法的聯絡,為進一步辨析作準備。
2. 辨析梳理
分類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辨析。結合預學作業中的具體例子,透過解釋,概括小數乘、除法的算理與法則。
生:將小數乘法中的兩個因數3.5和0.4同時轉化成整數,變成35×4,算出結果140。兩個因數都擴大到原來的10倍,因此積擴大到原來的100倍。要求正確的積,就要將140縮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得到1.40,去掉積的小數末尾的0。
生:這是利用了積的變化規律。
生:除數是小數,先把除數轉化為整數。除數0.4擴大10倍變成4。除數擴大到10倍,根據商不變的規律,被除數也要擴大相同的倍數,就是擴大10倍,變成14。這個算式就轉化成了14÷4,算出得數是3.5。
生:這是利用了商不變的性質。
師:找一找,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在演算法上有哪些共同點?
生: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最終都轉化成了整數乘法和整數除法。
生:在演算法上都用到了“轉化”。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提煉,形成下面的板書。
複習課不應該是簡單的已學知識的再現,而是要透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把平時所學的知識從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進行梳理,給學生以新的資訊,促進新的發展。
3. 練習鞏固
在預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在預學作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練習鞏固。
比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如下的兩道計算題:① 0.264×0.15,② 0.328÷0.16。要求邊做邊想:計算小數乘法與除法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請你給同伴提個醒。
教師在學生計算時巡視,選取典型的例題,請學生評一評。以下是教師選擇的5個豎式。
在對上述豎式進行評析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總結出小數乘法的注意點:積的小數部分末尾的0要劃掉,橫式上不寫;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要從積的右邊起數幾位點上小數點,積的位數不夠時,用0補位;小數除法中,整數部分不夠除,商的整數部分直接寫0 佔位,而小數部分則是哪一位不夠商1用0佔位。
顯然,期末複習中的習題設計,要依據學生真實的學情,充分暴露可能存在的問題,並透過對作業的評析,總結知識要點。
三、比較預學,靈活運算
在預學作業中,兩道四則混合運算題均可以簡便計算。但是,由於沒有明確要求一定要用簡算,因此有一小部分學生按照一般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進行計算,這為兩種運算的比較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資源。
教師展示如下的預學作業請學生進行辨析。
生:計算1、3都是按照四則運算的順序,先乘除、後加減,而計算2、4分別是運用乘法分配律、除法的性質進行簡便計算。我覺得計算2、4比較好。
生:我認為,在數較小的情況下,按照先乘除、後加減的順序計算也比較簡便,但計算複雜時還是運用簡便方法計算更好。
計算能力的提高,來自於計算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編制容易混淆的習題,讓學生獨立作業,比較辨析,培養良好的審題習慣。如教師在評析預學作業的基礎上,出示如下的兩道四則混合運算題:5.2 4.8×0.93,1.6×2.5÷0.4。教師巡視,選取典型的題例,請學生評一評。
四、算用比較,體會聯絡
“算用結合”是現行教材的編寫特點。誠然,在教材中以“解決問題”為專題的內容並不多。但是,每每教學新的計算,教材都是以“解決問題”匯入,即計算是由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學習的。
“小數乘、除法”預學單中的兩道解決問題,第題主要理清數量關係,第題主要是聯絡實際確定結果。
教師先投影出示第題的兩種預學作業的情況,請學生說一說它們的數量關係。
第題學生的預學作業中出現瞭如下三種不同的結果:
教師請學生分析比較,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認識到應該是最多剪成這樣的“3段”。進而再追問:還剩下多少米?
生1:1.4-0.4×3=0.2,剩下0.2米。
生2:我發現這一道題目與前面一道題目有聯絡,前面一道題目中剩下的0.2米,就是剩下的長度。
生3:我在算這道題目時沒有擺豎式,因為我發現這一道題目的豎式就是“我計算”的第2題。
生2與生3的回答,溝通了應用問題之間,以及計算與應用問題之間的聯絡,說明學生體會到了“算”與“用”的聯絡。
教師在此基礎上順勢總結:透過剛才的觀察、分析,你們認為學習計算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如果要正確地解決問題呢?而且,我們還發現,同樣一道計算題,可以編制出好多道應用問題。
接著,教師展示學生在預學單中編制的幾道應用問題,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它們的數量關係。
知識求多更求聯。“預學後教”策略下的小學數學期末複習,要求教師能夠深入鑽研教材,細緻分析學情,設計能夠體現數學知識之間聯絡的預學題。課堂上,對預學作業分層展示、評析與再練習,讓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不僅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更能夠體會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