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用心,可自認為已經很努力了,家長如何改變孩子認識?
如標題所遇到的問題,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家長,在跟孩子們談論學習需要努力或者是需要更加努力等這類問題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所謂的“道理”都講完了之後,孩子們對此並不以為然。甚至一些心直口快敢說真話的孩子會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我已經盡力了,但是……所以我真的沒辦法了。”
有些時候父母和老師會對這樣的說辭不屑一顧,甚至還會從“努力的不夠”“努力方向不對”等角度試圖讓他們重新認識這個問題,然後改進後進一步去努力。
想法都是好的,但是做起來其實難度還是挺大的,能夠從“道理”中悟出的孩子其實不算太多,因為對他們而言,自己的確是已經盡力了……
我孩子從上學開始,一方面是得益於遇到了非常負責任的老師們使得孩子在學習上收穫頗多,另一方面則是我們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投入的精力比較多,所以孩子的各種表現尤其是學習上的表現始終比較優秀。
孩子在同齡孩子中絕對算是那種很努力的孩子,這點就連我這比較嚴格的家長也不得不承認。孩子自己也認為自己屬於那種比較勤奮的,現在還好一些,在那個時候由於他的身邊缺少了那些比他還要努力的同學(最主要的是他無法直接看到),所以就使得他在一段時間裡覺得自己已經很不錯了,同時也覺得“最好可能也就這樣了”。
對此我其實也講過很多的道理給他,我不會直接去講那些“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會去 拿那些報道的各種優秀青少年去給他當榜樣,而是儘量在日常的普通溝通裡把這些認識和思想慢慢滲透到孩子的精神世界裡,讓他相信、認可並且願意去往更好的方向去做。
但是效果始終都不是太好,最終孩子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所有的道理自己都懂,但是缺少讓自己更進一步的動力。
直到四升五的那個暑假,幾個我們多年一直在網上交流的家長相約各自帶著孩子到我家這裡住了半個月,然後我們搞一個學習集訓。簡單來說就是來自幾座城市的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到我這裡我們一起租了個房子然後讓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玩耍。
這幾個孩子各有特點、特長,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孩子當中有所謂的“金剛牛”那種牛娃。
那半個月的相處給我孩子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他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到、感受到了什麼叫“比自己聰明還比自己更努力”!
幾個孩子孩子基本上都是同年級的,結果有的孩子在學的內容是我孩子看都看不懂的內容,而且人家學得、做得還很投入。有的孩子會上一些他以前接觸過但是並不喜歡的課程,但是經過這樣一起上課的體驗使得他能夠重新認識這些知識學習的意義和趣味所在……
半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對孩子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是持續的,直到快要到兩年後的今天我家孩子對那幾個全國的小夥伴依舊是念念不忘,因為他們每個人身也包括他們的家長身上的一些特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我曾經跟他說的以及後面分析過的,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自己的機會在哪以及未來他將面對什麼。
這其中有一個觀點我覺得比較有代表性:
我們目前在所在的班級、學校甚至是區裡都屬於成績不錯的孩子,但是放在全市呢?最關鍵的是未來有朝一日我們會跟無數的同齡人在全國甚至是全世界一起競爭,到那個時候,每個人的能力、學識總會有高低之分的。而所有的差異根源其實不就是從我們小時候這樣點滴形成的嗎……
不能說孩子從那之後有了多麼大的徹底性的變化,但是可以明顯地看到孩子從那之後對於“努力”這件事情的看法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比如有一次家裡的老人感慨孩子不容易學習很辛苦,於是說了一句“不用那麼拼,是金子總會發光”這樣的話。結果我們沒說什麼,孩子自己反而不願意了,然後耐心給老人們講“道理”,告訴他們學習不努力是不行的,尤其是比自己還要努力的人有很多,自己這點根本不算什麼等等。
我們聽到之後感覺到挺欣慰的,孩子能夠在這個年紀就認識到這些我認為已經比成績的本身更有意義了——因為成績往往更多的只是代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的學習收穫,而未來的學習之路還很長,只有當孩子清楚未來的路要怎麼走、該怎麼走的時候他才能夠更願意去堅持、去努力。
今年孩子就要小升初了,面對很多孩子避之不及的一些學業負擔很重的學校,我孩子主動表示必須得去這樣的學校,面對壓力、負擔,他表示“我覺得我能適應。”
起先我們跟孩子也達成了共識,既然我們覺得那類學校不錯,孩子也覺得不錯,再加上我們去諮詢、考試、面試之後學校也表示非常歡迎我們報考之後,我們原本覺得事情也就這麼定下來了。
但是進入了報名階段之後,我們還是調整了我們的計劃。
是我先提出來的,而且費了不少口舌才讓孩子理解並且認同。
這事兒也是關於“努力”的問題。
我是這樣跟孩子說的:
1、首先我不否認你有努力的能力,有很強的適應力,即便是再苛刻的學習環境、學習要求下你也能夠完成,這是你的優點;
2、但是我非常擔心的是如果你只是疲於應對別人給你佈置的學習任務,更多的時間只是被動接受別人“嚼過的饃饃”(這個典故孩子懂得),我擔心未來的你會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
3、我們目標要看得遠一些,無論是從高中還是到大學再到未來的其他階段教育或者是工作,一個人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要性將會越來越重,而這個能力不是靠“聽”方法就能夠學會的,必須的是透過不停實踐、總結才能夠獲得的。老師給不了你,我們給不了你,只有你自己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才能夠獲得。
4、去xx學校我最擔心的就是你會“失去”自己,只能被動地完成老師的各種繁多的作業和要求,儘管刷題也能培養能力,但是刷題是要有一個“界限”的,低於這個界限有助於你的進步、提高,但是超過了反而就沒有什麼實際效果甚至還會導致時間的浪費而影響你的能力提升。
5、老師要求嚴格是好事兒,但是如果老師要求的內容已經細緻到了你該怎麼想、你該記住什麼、你必須反覆花時間去做你已經掌握的內容等等的時候,我認為這其實是對你能力的一種束縛。
學習不是普通技能的提高,熟能生巧這種事情除了在“計算”“詩詞”等一些特定內容上有幫助之外,對你整個學習能力的提升意義並不大。但是你絕對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終結、歸納,因為你的老師都會替你們做到;你也不會有太多的時間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調整學習內容,因為你作業可能都寫不完;你也不能有太多的自主想法,因為你的老師不想你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些事情上,只希望你按照他們的要求如何如何去做……
所以你有可能成為一個“高分”但是“低(學習)能(力)”的學生,而這個問題會在你的高中以及未來的學習中不斷暴露其負面影響。
……
最終孩子接受並且理解了,然後我們還是改變了原本堅持多年的志願,把第一目標學校改成了一所學習壓力介於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的一所民辦學校,因為我們對“自主時間”期間的“自主學習”的期待還是很高的。
孩子最終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他對自己“努力”這件事情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慢慢地從一種更多是關於“時間”投入多少的努力改變為投入什麼、得到什麼的的努力方式。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讓諸位家長也要非得給孩子創造跟牛娃孩子一起共同學習的機會然後才能夠讓孩子怎樣怎樣。
我是隻是想透過這樣的例項讓諸位家長認識到讓孩子認識、接受我們的觀點可以透過很多種方式而不要過於依賴“說教”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期待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我們總是期待,變成孩子期待,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變得更容易往好的一面發展,您說是不是?
而要做到這點,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能夠去體會、感受的機會,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見,又能夠有方法去引導孩子按照我們思路去思考。
如此,不僅僅只是解決了某個具體的問題,還更有可能讓孩子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全面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父母或者老師認為孩子不用心,很多時候真的不要怪孩子為什麼會自認為已經很努力了,而是要想一下,是不是因為我們給孩子們撐起的那片天不夠高、不夠開闊……